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姜樂靜|學建築

作者 : 姜樂靜 / 姜樂靜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

日期 : 2017-04-20

刊載於《臺灣建築學會會刊雜誌》第86期,「建築的雅典娜:紀念修澤蘭建築師」專題
原文下載連結   



修澤蘭建築師2016年2月27日逝世,台灣建築界似乎無人知曉也無人報導。這事讓我相當的訝異也深表遺憾,為何我們建築界總是放眼天下,卻輕忽自己前輩建築師作品?年輕人對米蘭的興趣勝於鹿港的田野,官方重城市輕鄉野的現象,在921震後重建那段時間曾經有一點好轉,但近年建築系所對於台灣自身文化社會的關切又漸漸出現落差。許麗玉老師邀約我分享在緊湊實務工作 之餘,是如何開啟兼任的教學之路?

在實務中教學 

實務最真實,但也是高壓與恐怖的學習。

早期我被邀去逢甲建築兼課,與曾振榮學弟 一起帶畢業設計。在這之前,獨立開業的我都是在實務的叢林中拼鬥,所以沒有教課的把握與做設計心法的傳授;但由衷期望這門課是一個接近實務的試驗。我幾乎不記得跟曾振榮是如何分工或共同上課,當時的學生是直接進駐到南投的軍功寮災區,展開社造與環境整頓。曾學弟於學期後期去了上海發展,我則是在災區重建的原住民小學與廬山溫泉區環境改造之間奔波與教學。

早期令我印象深刻的兩位資質不錯的逢甲學生,我讓他們在暑期工讀時參與了地震後的工藝園區規劃案。基地有兩條斷層帶經過,原本的草屯商工損壞嚴重、遷移,以及鄰近的草屯手工藝研究所需要復建,加上了當時的翁所長有心擴大,企圖從過去只服務工藝師與產業,轉型能推廣工藝,讓遊客直接認識台灣工藝精華並動手感受材質的特性。當時,我接下這十公頃規模的規劃案,讓學生也協助了部分的田野調查與現場測繪,並認識各種工藝的設備與製程,此案也就是目前「國立工藝園區」的前身。當時這二位學生長達的一年畢設題目與基地就以此為本,一位選擇將草商的禮堂與宿舍區舊有建築的再利用,另一位以連結兩區的新展示館與工坊的整頓。

後來在逢甲的畢設教學就改跟學弟蔡明志一起帶,系上後來還特別開放讓我能彈性調整上課,於是我就公告要帶四位學生,並指定基地是深入奧萬大、遙遠而美麗的「曲冰部落」。上學期要先做研究報告,學生騎機車上山,借住在我原住民朋友簡陋的鐵皮工作室裡。沒有浴室也沒有瓦斯熱水器,要自己煮一大鍋熱水,在廚房裡用大水盆洗澡。其中兩位女同學的專題就是在部落裡就地取材、簡易實構築的工法,在山林搭建出有機的干欄民宿、餐廳、表演場、各種材質創作的工坊。另兩位同學當時是班對,以「曲冰遺址」為題,一位設計濁水溪的「水博物館」,一位設計曲冰的「遺址博物館」。當時,我的要求是以蓋最少的面積、整頓四周的環境,用生態博物館的理念進行設計。期末,學生還將模型與圖面運去我於震災後設計的曲冰天主堂,邀請南投文化局副局長與全村關心此事的村民,由學生解說對這個塵封多年、重要的高山遺址博物館的設計構想。事後,學生跟我說,這是他們第一次進部落,這樣的異文化震撼,雖嚴峻但是生命中重要的啟發與挑戰。

我也曾在東海建築帶四年級的設計,當時帶八位同學協助參與蘇睿弼老師正在進行的舊城再生;找尋有潛力的穴位,或改造空樓的遠東百貨,或針灸式的復興一些舊城巷弄內廢棄大樓提供遊民使用,或是縫合或打通一些廣場找活化的可能。也在東海建築學士後研究所帶設計二,由於關華山老師那時是蘭嶼景觀總顧問,我便帶部分學生進入當地散落於四個村一些極待改造的地點,發揮用建築技術融合地景。黃俊銘老師力邀在中原建築曾帶過三位同學,那年我設計竹科實中新增校區,給學生畢業設計的就以「舊空間轉用」為題,讓學生先進行調查然後分三區設計,那次總評我還請到竹科實中的黃校長來給予設計的意見。

目前我婉拒各校,單只兼任成大建築的大三設計教學,自許是意志力的導師與專業圖文的教練。成大三是上下學期一共五個題目,全年級分七、八組,但每次老師會換組帶,節奏輕快扎實。當教學進度很順利時,我會請我那一組的學生一早搭巴士到台中朝馬,先到歌劇院、市政廳、校園建築半日遊;傍晚便到我的事務所,我的設計案經驗分享並接續當周的設計改圖進度一直到晚上。這樣的實務見學,對學生的學習的刺激是直接有效,應該有助於激發他們對於建築的熱情。接近真實,是我對建築設計教學時的信念,就是讓學生能夠赤腳踏試水溫,未來畢業才有勇氣去大海深河裡探險與游泳。

修澤蘭建築師予我的啟蒙 

修澤蘭建築師說她這輩子沒有教過書,而 我卻是從小就聽過她的大名,彷彿是一個遙遠的琴音引我向前。喜愛旅行與閱讀書刊的母親常不經意的告訴我,這一棟造型特殊衛道中學附設教堂,與那一棟教師會館前、五歲的我與母親合照的圓樓梯是她的設計,在我心裡埋下了「女生也 可以當建築師」的種子!後來我也愛到處遊看,在全省競案的過程中,也常會猜想那一棟台中師專的幼教系館,或是唸曉明女中的游泳池,這結構受損單挑走廊要拆改的家齊女中行政樓,會不會也剛好是她的作品。寫一本書立在架上,蓋一棟樓矗立在大街旁,就有可能成為經典與當代美學的影響。

她是誰?為何會選擇到南京唸建築系,然後來到台灣?她怎能做到中山樓這麼仿古繁複外觀的紀念性建築?這一連串問題就是當我工作十年後回東海唸研究所的一項專題作業,當時我大膽跟羅時瑋老師說,我想以「新店花園新城與台中理想國的開發構想進行比較」為題,開解我心中對於修澤蘭建築師,後來成為開發商的好奇與困惑。1998年還沒有網路資料可用,我翻遍圖書室,卻資料零落,早期的文獻真是欠缺,我只好找讀台大城鄉所的余美鳳,跟我一起去花園新城拍照進行配置分析。然而最初的桃花源設計理念,到後來開發不如預期的困境與原因都尋不到答案。於是,我就翻查建築師會員通訊錄,鼓足勇氣寫了一封信給我的偶像求救,留下我的電話,懇請她給我直接能訪談到她的機會。但一直等到作業期限,仍沒有回音,最後只好以「猜想」帶過,無奈的將報告交了。

後來得知,修澤蘭女士有一位非常挺她的夫婿-傅積寬先生,凡只要她能畫得出來的線條,像是中山樓要開國民代表大會堂的大屋頂與承重的宮燈,景美女中與霧峰國小特殊的弧牆切拱門,或是受現代主義影響後一些薄版的大懸挑,有結構背景的傅先生,都會想辦法克服施工困難的把它蓋出來。那時花園新城購土地的缺口,據說是傅先生去阿拉伯國家承接土木水利工程,辛苦賺外匯就是想要落腳台灣築一個夢想中的大觀園!終於,某日我接到一通斷斷續續像是越洋的電話,是一位老先生的聲音:「是⋯姜樂靜⋯嗎? 我們有收到妳的來信。謝謝妳啊⋯!我跟修女士很高興,我們目前不在國內,回去會再跟你連絡⋯⋯⋯。」我非常的激動!我給她的信裡面,有特別提到她啟發了我想唸建築的意志,以及我對她的作品景仰,也很感慨我唸大學時,可接近的女性建築師作品竟如此的稀少,建築師雜誌裡一年裡居然翻不到一兩件。

我於1992年在台中市公會辦事處登記開業,會員排號第180位,且我是第二位註冊的女性建築師。或許是我鼓勵已經淡出設計業務的修建築師回來,見證與分享女建築師獨立開業的勇氣與過程。幾個月後,在台北建築師公會成立了女建築師合唱團,各地女建築師都有被邀請。大家選她當了團長,召開第一次女建築師大會有四五十人參加。當時還遇到更資深的前輩—回國執業的王秋華建築師與台南的王秀蓮建築師。致詞時,修建築師說:「日前收到一封信,所以想讓女建築師有固定時間聚一聚,能鼓舞更多喜愛建築的女同學與女性的建築從業者,義不容辭!」當時,我就舉手說那封信是我寫的!她笑得很開心,捏一捏我的臉頰說:「妳好可愛噢!」至今,我還記得她溫暖的手與開朗的笑。

結論 

我總是問學生:「你為何要唸建築?」每個同學帶來資源與條件不同,有人背著家族如山的事業,有些同學讀看的專集與渡過的洋比老師多,也有像我一無所有只是一鼓傻勁的街童。建築設計正是一個整合資源與看清自己所處環境的能力。我與同學教學相長的過程中,也不斷的省思,建築可以改變什麼?正如找畢設題目的過程與生涯是緊扣的,選擇順應潮流?易達標準?或是未盡之夢?還是挑戰極限?懷疑、動念、身世,如何聚集成為劃一根火柴、燃燒一年的畢設之光芒與沉澱厚度,讓它足以照亮來日的建築師這條辛苦但值得的道路。十五年來能支持我持續在實務與兼任設計教學的動力,是努力讓我的作品與我的存在是一個見證,讓一些熱愛建築創作的女孩們能有一股上戰場的勇氣。今日唸建築的女生跟男生一樣多是很好的事,但目前獨立開業的女性建築師仍是少數。如果建築是權力,女性須獲得在建築教育上更多的空間,讓女性對建築空間的主張與護衛更能被聽見與看見。做自已,然後勇敢發聲,在建築與空間的議題上不要缺席,不受限於族裔與性別,就以此文想念長者,並與年輕的建築同行者互相勉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