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分享

《自由時報》|彭竹慈|公有文資空間再生活化

日期 : 2018/09/14

刊載於2018年9月14日《自由時報》A17 版 自由廣場  
《自由時報自由評論網》全文連結   


投書原文:

以新竹市閒置的公有文資空間孵化創新的實驗教育
文:彭竹慈(澳洲註冊建築師,台灣女建築家學會成員)

如果說實驗教育的創新是為了克服體制教育長期累積的包袱及缺點,最大的目標應該是實驗教育讓孩子從環境學習中培養出不一樣的創新思維,正如教育學家兼作家—肯.羅賓森 (Ken Robinson ) 所述,當今教育應當給予「創造力 creativity 」與 「讀寫能力 literacy」相等的重要性,孩子們才能有足夠能力面對不可預測的未來。創造力的養成,沒有絕對的空間模式,但想像力的激發,往往都是在走出傳統方形的教室、走入城市的多彩多姿的文化環境開始。有心投入非體制內的實驗教育之家長們,無不期待能尋找到更寬廣的學習空間,然而,除了擠身在有限的公寓小格局內,只能移動於城市中既有的公共空間如公園、餐廳。其實,閒置的公有文資空間正適合轉型為實驗教育空間使用。

以新竹市為例,根據105年,新竹市文化局委託中原大學所作的「新竹市老屋普查及舊空間再利用調查研究計畫」中整理出新竹市目前閒置的公有文資空間共19處,其中除了已被建商得標後拆除的「保甲宿舍」外,其餘18處的空間型式,大至煉油廠工業規模,也有完整呈現過去城市庶民生活文化的南門市場,小至單一的日式軍警宿舍或過去有特別科學意義的「中央氣象局新竹氣象站」。筆者從建築專業面大膽的提議,將日常的實驗學習場域規劃在講究身體尺度與空間關係的日本時期宿舍,讓孩子們從身體經驗學習到不是單方面由大人講的歷史,反而是遊戲於建築內留在心中的美感、空間感及環境關係,這些都可以成為孩子無限的創意能量。同樣,學習科學可以在新竹氣象站,成為新竹兒童氣象站,或者到新竹六燃煉油廠認識生態、工業城市發展,這些空間能夠提供給孩子學習成長的素材與內容,遠遠超過教科書裡有限的文字及圖片。

號稱全台出生率最高以及平均年齡最低的新竹市,若能有魄力的將實驗教育融入公有文資空間再生活化,擺脫刻板計算利潤率的BOT促參營利導向做法,孵化出的成果絕對值得全體市民感到驕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