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分享

家—城 II 《另一種現場:建築講座×走讀》陽明山中山樓

日期 : 2025-06-28

第二場:陽明山中山樓──坐北朝南,左青龍,右白虎,遠眺紗帽山。

家—城 II 《另一種現場:建築講座×走讀》系列,第二站「陽明山中山樓」由蔣雅君老師為我們帶來講座「心性革命聖山裡的中山樓及政治群落」,並由何黛雯建築師分享中山樓落成後,近60年歲月中所遇到的課題與未來再利用之定位;最後也由二位老師一同為我們走讀導覽。

陽明山中山樓落成於1966年,距今已近一甲子。由修澤蘭建築師設計,澤群事務所執行,歷時13個月不分晝夜趕工、修女士與傅先生共同24小時輪值監造,可謂是大屯火山群硫磺口的工程奇蹟。

這是非常特殊的經驗,感謝館方大力支持,我們有幸使用中山樓的一樓會議廳現地講座介紹中山樓,近距離觀察國家元首與政要的集會場所、使用其所用的桌椅,想像當年特殊的時代背景下的政治張力。

在第一堂講座分享「陽明山中山樓──古蹟總體檢的經驗間敘事」中,何黛雯建築師和我們細細分享了陽明山中山樓在當代所面臨的課題,以及執行「陽明山中山樓定期改善工程評估計畫」時所發現的種種。自1966年落成後,中山樓已經過多次整修,其中2004年由楊瑞禎建築師事務所執行之整建工程、2021年由徐裕健建築師事務所執行之修復工程為較大的變動,目前現況多為2004年之整修工程後保存至今。

由於坐落在硫磺口之上,自然環境對建築結構的侵蝕比比皆是,「熱液換質」的化學反應讓牆面、樓板、梁柱等處處可見黃色的硫化物,使得損壞調查工作相當複雜且大量;最明顯者位於後棟一樓的大廚房,因地熱硫磺氣的釋放,使得地坪隆起、結構歪斜,危及使用者甚至整棟樓的安全,必須盡快解開地坪使熱氣排除,並調查實際地梁受損狀況。「就像一個久病的病人,我們要找出它的病徵──對症下藥。」如何與大屯火山群硫磺口並存,是陽明山中山樓落成後無法逃避的宿命。

而在自然人文方面,陽明山中山樓位於日治時期「草山公園」的最高點,為紀念國父百年誕辰與復興中華文化所興建。建築外觀宏偉,內部無論門窗、家具、宮燈、彩畫等皆由修澤蘭建築師設計,結合匠師工藝,樣式多變而精緻。過去曾舉行無數大型會議與活動,如國民大會、國宴、外賓接待等,見證了台灣廢止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總統選舉與憲法增修等重要歷史時刻,而在前總統蔣中正、蔣經國辭世、國民大會於2005年走入歷史,陽明山中山樓也於同年6月指定為台北市市定古蹟。這證明了陽明山中山樓不僅是一座華美的宮殿式建築,在她往後的歲月裡,更是見證了台灣民主憲政發展的重要場所。

因此在定期改善工程評估計畫的最後,建築師團隊也點出「民主憲政教育園區」或為陽明山中山樓最得以彰顯場所價值與自明性的期待;在主管單位國立臺灣圖書館的引導下,發展為連結國內民主憲政發展議題的資源平台,具有「建築即為展品」的高度藝術價值與故事性,也可連結陽明山國家公園等自然資源,重新討論人文與環境的共構關係。

在第二堂講座分享「心性革命聖山裡的中山樓及政治群落」中,蔣雅君教授與我們娓娓道來講題的用意。台灣1950至70年代所興起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結合了空間環境「符徵」與意識形態的「符旨」,都市空間在國家的領導下被象徵結構化,在台北市都市規劃中,以中山南—北路塑造出大敘述與認同地景。而陽明山的政治群落與中山樓,便是中華文化復興運動與黨國層級式架構的整合與再現,連結中山樓、陽明山莊(革命實踐研究院、國防研究院、黎洲樓、舜水樓、圓講堂、國建館等)、文化大學、士林官邸、圓山飯店、美軍顧問宿舍與大使官邸的政治與國族精神軸線,及各級、遍布全國的「中山紀念建築」作為思想轉播據點,空間本身便是國族精神的牧道者。

陽明山中山樓與中華文化堂,以「樓」紀念偉人,以「堂」為修明政教的重心。在空間配置上,「正門」的元首動線與其他政要的動線區隔,國家元首的生活起居與政治、軍事密不可分的關係,以及偉人(孫中山)的過去完成式與生者(蔣中正)的現在進行式之象徵性意義等等。陽明山中山樓以空間環境與意識形態,嚴謹且巧妙地結合傳統再造,以建築空間給予了領導者絕對的道統、治統、政統的正當性。

午休片刻後,我們開始走讀「尋找修澤蘭──陽明山中山樓」。特別感謝中山樓管理所對活動的信任與支持,本次走讀格外精彩。我們自一樓圓廳的國父像開始,一一觀覽了中華文化堂和「穿高跟鞋的座椅」,引導賓客的後川廳,蔣中正與蔣宋美齡倆倆對稱、陳設用色各有特色的寢居,在巨大地圖間遊走的兵棋推演室、生氣蓬勃的國宴廳,與三樓圓廳精美的螺鈿家具搭配絕美山景遠眺城市。

最後我們來到一樓廚房,看到進行了解體工程與結構監測的現場,提醒著我們一切都是現在進行式,故事還要繼續。

感謝所有的相遇及熱情款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