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我父英風》觀影與映後座談會
日期 : 2024-08-14
《我父英風》走訪多國,爬梳楊英風大師的生命經驗與設計思考,如何從意念化為動作、從信念轉為真實的創作過程。費時八年攝製完成,捕捉楊英風與其女的成長經歷與深情人生,其豐沛的創作能力與多樣性。
與談中,殷寶寧老師分享在修澤蘭研究中,因修與楊英風長期合作關係,藉由大師長期記錄的習慣而保存完整的資料,補齊了許多拼圖。而兩位前人因現代主義藝術薰陶,自傳統中掙扎出籠的轉變,造就既有中國文化底蘊、又充滿現代感的偉大之作。
謝佩霓老師則分享兒時對楊英風大師所編的豐年雜誌及收錄的版畫記憶。楊大師特別的就學經驗想必受到巴黎畫派、左翼思想等大時代彙集所影響,對於社會中農民、尋常街頭的關注非常深刻。楊英風的表現方式是抽象、精神的信仰,天地人合一的追尋,以藝術、雕塑作為載體或是界面,甚至消失於無形融入環境、社會,透過互動行為轉化成觀者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創造了精采的節點。
釋寬謙法師記憶中的父親,對家庭的忠誠與誠信十分重要,從小與母親分別的經歷深深影響大師創作的呈現,逐步形成龍-鳳、日-月、虛-實的獨特語彙。
符導演在電影的安排上,刻意展示時序規矩的楊大師成長過程與寬謙法師的描繪,二線進行,以處理1920年代自由奔流的時局,同時又受到楊大師細膩真摯的情感所牽動。王製片也在座談最後娓娓道來,製作過程中最重要即是人、事、景,找到最合適的元素來敘述故事。在拍攝過程中走訪作品,許多場景相當不容易,而每件作品都有各自豐厚的力量與故事。
《我父英風》電影觀賞與映後座談會圓滿落幕,感謝程文晉董事長,讓這場內容豐富、真情溫馨的活動的能夠誕生。
與談中,殷寶寧老師分享在修澤蘭研究中,因修與楊英風長期合作關係,藉由大師長期記錄的習慣而保存完整的資料,補齊了許多拼圖。而兩位前人因現代主義藝術薰陶,自傳統中掙扎出籠的轉變,造就既有中國文化底蘊、又充滿現代感的偉大之作。
謝佩霓老師則分享兒時對楊英風大師所編的豐年雜誌及收錄的版畫記憶。楊大師特別的就學經驗想必受到巴黎畫派、左翼思想等大時代彙集所影響,對於社會中農民、尋常街頭的關注非常深刻。楊英風的表現方式是抽象、精神的信仰,天地人合一的追尋,以藝術、雕塑作為載體或是界面,甚至消失於無形融入環境、社會,透過互動行為轉化成觀者生活經驗的一部分,創造了精采的節點。
釋寬謙法師記憶中的父親,對家庭的忠誠與誠信十分重要,從小與母親分別的經歷深深影響大師創作的呈現,逐步形成龍-鳳、日-月、虛-實的獨特語彙。
符導演在電影的安排上,刻意展示時序規矩的楊大師成長過程與寬謙法師的描繪,二線進行,以處理1920年代自由奔流的時局,同時又受到楊大師細膩真摯的情感所牽動。王製片也在座談最後娓娓道來,製作過程中最重要即是人、事、景,找到最合適的元素來敘述故事。在拍攝過程中走訪作品,許多場景相當不容易,而每件作品都有各自豐厚的力量與故事。
《我父英風》電影觀賞與映後座談會圓滿落幕,感謝程文晉董事長,讓這場內容豐富、真情溫馨的活動的能夠誕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