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分享

WAT ᅵ 環境、時代與社會的改變關鍵在「人」

作者 :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日期 : 2020-09-01

刊載於《台灣建築雜誌》Vol..300 2020/09月號  
連結:http://www.ta-mag.net/ta/News.php?id=1769 




近日建築界匿名投訴之茶壺內風暴,掀開了長期積累的性平、勞權問題,卻仍被簡化為零星個案、口水之爭、網路霸凌等,著實遺憾。基於台灣社會與建築體制之特質,台灣女建築家學會(以下簡稱WAT)於成立之初,已隱約體察到性平危機和世代衝突是一體的問題,無法二分。因此,WAT自2019年初便嘗試探討環境、時代與社會的改變關鍵,使連結上空間規劃專業關懷的公共議題,希望邁向老吾老、幼吾幼、永續文化與生態城市規劃,也希望讓我們的城市成為世代能發展未來的好所在。(註2)


建立健康環境是建築師的義務

正如1984年王秋華建築師參加台灣有史以來第一場公開的「建築與女性」座談會後,於當年的建築師雜誌發表〈建築與女性座談會後有感〉之結語提醒:「我們雖不必追求功名,也必須平等而公開地參與自己所能做的工作,時代與社會的觀念也是人造的,不是永遠不變的。」35年後的2019年,已逾九旬高齡的王建築師受邀到香港M+博物館「女性、建築與城市的對話」講座致詞,再次提醒在場所有建築專業者:「你去做一個房子,很漂亮,也沒甚麼了不起。可是我覺得人造環境,事實上是建築師很重要的義務,所以我們一定要從這一點開始去考慮。」她提醒應關懷的人造環境,不僅是蓋一棟房子,更是營造一個友善多元、尊重扶持、平等自由的社會環境。

顯見,當前建築圈浮現的爭議不會只是少數人之事,改善關鍵必在所有人誠懇聆聽彼此、誠實檢討問題,一起努力改變。特別是建築體制裡本應保障建築專業從業人員勞權與性平的建築師公會及主管機關,實應本於權責主動了解爭議,或者尋求外部專業團體協助處理,才能進一步改良體制。

性別平等不是個人的事

台灣社會於2000年的葉永鋕事件之後,逐漸重視已推動的性別平等教育,性平意識顯著表現於80年代以後出生的世代身上。反觀接受傳統教育養成而掌握了體制(教育和職場)話語權及資源分配權力者,仍享有父權社會之紅利,卻似乎還在適應、不甚明瞭或拒絕接受性別與世代的問題意識轉變,讓世代認同差異逐漸積累成世代壓迫感。而進一步導致對立衝突的關鍵—「不受尊重」之剝奪感,激化了青世代串聯逆襲,連續引爆火線:低薪、勞動創傷、職場霸凌、性騷擾等,也赤裸裸反映了建築教育與職場長期鞏固的傾斜權力結構:單一性別優勢與傳承英雄主義至上的扭曲價值。

深知性別平等是基本人權,WAT於端午連假期間緊急公開誠摯呼籲建築界所有人共同面對長期的性平危機與世代壓迫,盡力支持與支援青世代的訴求。(註3) 呼籲文 強調,性別平等從來不是個人的事,由於性騷擾往往發生於個別相處情境,因此蒐證不易,在多數由上對下的權勢性騷擾事件中,受害的一方迫於職業或學業未來發展的利害關係,往往無奈噤聲、息事寧人,或只願匿名描述困境。WAT理解不幸個案承受的壓力,以及受害者選擇匿名或雙匿名(隱匿加害者姓名)行為背後所映照的整體環境與體制之缺失。

該呼籲文選擇先條列「性平三法」基礎法條與彙整國內積極協助處理性平事件之團體,用意在於一方面提供當事人法律面的支持與支援,及時尋求專業協助,避免遭受二次傷害;二方面是對建築界裡缺乏性平觀念者的嚴肅提醒;再者,性平議題是每個人必須自我學習的功課,故應約束自身,不該助長圍觀輿論、揶揄個案關係人的種種揣測與八卦。(註4)

希望這一波網路紛爭能轉化為建築界不同世代之重要交流契機,促使系所師生、職場雇主與雇員皆更積極認識性平三法 ,共同預防性別不平等事件發生,相互培力、協助,讓落實性別平等成為支持青世代發展的基礎起步。

亟需發展空間的「青世代」

當我們意識到連續引爆爭議事件來自建築人的世代認同差異,首先需要提出的問題是:世代的定義為何?各有什麼樣的特質?我們先從WAT的成員特質反思,目前主持學會運作的女建築家們,剛好具備「橋樑世代」特質—承襲前一世代奠基的經驗,並致力於銜接未來的世代。這些「橋樑世代」的建築家多數成長於1960-70年代經濟起飛後的台灣社會,並接受完整的高等教育,雖然承襲前輩的經驗,但在白手起家創業的階段,整體執業環境已過了「大開發」、人人有案子的年代,「橋樑世代」自我實踐專業的方式隨之調整,朝向小規模、多元、有彈性、強調互相合作的夥伴工作模式。這讓能獨當一面、具個人特質的建築家於逐漸打開來的多元環境出頭,也讓相對少數的女性專業者有機會獨立站上檯面展現才華。社會期待「橋樑世代」承先啟後的培養「青世代」,然而「橋樑世代」卻也同樣面臨發展困境,開始認知到建築業界逐漸浮現的侷限性,也意識到橫向串連的職場關係與性別平等的社會來臨。

「青世代」生長於相對富足的社會,個人成長所需的養分本應不虞匱乏,尤其熟悉使用網路平台,更加強化了這個世代快速獲取各種資訊轉為自我學習力。正因為「青世代」處於網絡社會快速串聯脈動中,「青世代」的特徵是行動力與敏銳度—快速察覺問題,隨即改變行動。換言之,「青世代」對勞權與性平的訴求絕非如文字外觀的簡單,若無法獲得深化的行動空間,被簡化爭議事件裡的薪資數字或加班時數,反而激化「青世代」逆襲的行動力。對「青世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獲得「生長」養分的環境。而這不僅是期望在專業的領域中有足夠讓自己萌芽、茁壯的發展空間,為了看見產業的「未來」,「青世代」更大聲疾呼,希望能改變環境、創造共好。

為了進一步了解「青世代」的話, WAT支持青世代的勞方成員自發主辦了一場「我們的工作環境」座談活動,在7月10日會中邀請建築規劃設計相關單位的雇員或自由接案的自僱者一同腦力激盪,以正面表列的描述文字,在便利貼紙寫下心目中的「健康職場環境」。活動的後半則引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 ,讓參與者對彼此提出的「健康成長條件」分門別類。(註5) 透過這個分類辯證的過程,參與者進一步思考哪些需求對一個建築產業的勞動者是相對重要的。有趣的是,與馬斯洛理論相反,參與者的需求大宗是落在「尊重」與「自我實現」,顯示出一個工作環境若希望確保「青世代」的價值認同感與健康長久的合作關係,則必須優先掌握住這兩大原則。與會者藉此次活動深化青世代對工作環境的訴求,進一步檢視我們的工作環境中的勞權與性平問題,謀求接下來持續一起改變的可能性與方法。

今日的我們必定都具備青世代的特徵,這是因為我們在乎創新設計,同時持續以高密度知識技術勞動,也都體認到真正的建築實踐不必侷限於刻板認定的建築師,而是邁向我們相信與努力不懈的「建築」,即是營造好的人造環境並實踐自我的空間規畫設計專業。打開世代之間的溝通、重建彼此尊重的環境,此刻是改變困境的機會,關鍵在於同心協力,一如2019年WAT與UIFA JAPON代表的交流會議中,郭中端老師有感而發的起身呼籲 : 「我們是以建築為志業的建築家,一起解放建築界的困境吧 !」



(註)
1. 本文由WAT邀請幾位不同年齡層的成員共寫,期與眾多關心者一起思考如何改變當下困境。
2. 內容詳2019年10月出刊的《台灣建築雜誌》第289期-「城市,性別,世代,好所在」。
3. 參詳WAT台灣女建築家臉書粉絲專頁,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WATaiwan/posts/3273166556078974
4. 職場適用《性別工作平等法》,校園適用《性別平等教育法》,其他狀態適用《性騷擾防治法》。
5.美國社會心理學家Abraham Harold Maslow在「人類需求五層次理論」中,提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及「自我實現」五大支持心理健康的需求面向。

(圖片說明)
WAT青世代的勞方成員於7月10日自發主辦了一場「我們的工作環境」座談活動,與會者是來自不同的規畫設計公司或建築師事務所的受雇者,彼此交流職場經驗,並討論有助於工作者發展的職場正面特質。
1. 青世代的工作環境,如果讓你寫下你覺得「好」的工作應該是什麼模樣,你會怎麼寫?
2. 來自不同工作環境的職場樣態交流,引用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的架構下,我們工作環境所謂的「好」,不應只是單純的生理安全滿足,身為建築人更是注重在工作當下的社交與尊重需求。
3. 每一張小小的便利貼,都是一個個希望能夠變「好」的動力;青世代之夜的活動希望凝聚人們讓這樣正向的動力,微小但確實的漸漸往目標前進。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