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專欄 : 建築相對論

  • 史可蘋︱居住,與人們的生活──訪談建築師與她們的住宅想像

    那些建築師所想像眾多單元裡的這些「居民」,這些人們的生活是什麼樣子?這樣的住宅是什麼樣態?該如何去提供人們更好的居住生活品質?如何讓人們在其中觸發更多的生活經驗?本文延續今年台灣十月在松山菸廠的社會住宅展,帶領我們先回到最初,那些居住空間裡的人們;從過去人們在住宅的生活發展樣態,到那從個人轉變成為集體的住宅空間間的生活變化;再由三位建築師的故事與訪談: Mecanoo的 Francine Houben建築師、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的 張清華建築師,與原典創思顧問有限公司的 施汎昀建築師,藉著她們自身居住與生活的經驗,聽聽她們述說她們心中的住宅與生活的想像,看看她們怎麼把「人們」放進她們的住宅中,激起更多以「人」為中心的住宅樣態的想像。

    作者 : 史可蘋

    繼續閱讀 »
  • 張文婷︱社區改造再定位-建築師角色的多元可能性

    這個對於建築師角色的隱喻,即使到了現代也讓人深思:建築師如何在他們所在的環境當中持續為人建設真正居民所需所用的介面,並對建設物的角色扮演持續反省?這些建設將會對當下的社區環境產生甚麼樣的正面影響?建築師若要為地方帶動改變,要如何從純粹業主-建築師-施工方的關係裡跳脫出來,去主導建築在社區改造上的新可能性。這一期關於社區改造再定位的討論,會把重點放在三個地域上建築師如何針對他們面臨的社區經營的議題與面向做闡述。

    作者 : 張文婷

    繼續閱讀 »
  • 白千勺|必要的冒險—突破邊界的設計研究 專訪 Jenny Sabin, Anna Liu 與李綠枝

    一年多前,筆者在倫敦參加了一場以 "Unbuilt: Considering the Unbuilt Contribution to Built Environment"「未完成:思考從未落實的建築為已建造的環境之貢獻」為題的女性建築論壇。六個主題段落:引言、抽象、創新、進化、變革、生命力,共18位女性建築相關從業者輪番發表,從各自的角度回應主題進行對話。與談人橫跨世代,理論家、建築師、結構工程師、立面工程師、攝影師、工會主席、藝術家和策展人等。

    作者 : 白千勺

    繼續閱讀 »
  • 白千勺|「實」擬「虛」境—以材料真實性為主體的典範轉移

    近二十年來,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呈指數性成長,透過多樣化的載體及應用,已全面滲透至我們的生活中,甚至改變了從日常社交到政治經濟等人類行為的脈動。建築這個向來發展遲緩的領域,還來不及跟上第四次工業革命的腳步前進,卻出現一種「向後退」的趨勢;當Rem Koolhaas 甫宣布2014年威尼斯雙年展的策展計畫,立即引來Patrik Schumacher的嚴厲抨擊,甚至在兩年後說出了:「關掉這個雙年展吧!」的評論。

    作者 : 白千勺

    繼續閱讀 »
  • 許麗玉|建築的記憶,技藝與轉化

    佇在城市街道上看,歷史的影子像是順著從牆角裂縫鑽出來的樹根,有形無形的慢慢佈滿空間內外,探問:什麼是「歷史建築」?有什麼建築的技藝可以處理「歷史」的種種?或許要問的是更接近人的關鍵字:記憶,以及在時空交接處感動所有人的編織手藝。

    作者 : 許麗玉

    繼續閱讀 »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