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婷︱社區改造再定位-建築師角色的多元可能性
日期 : 2018-11-01
刊載於《建築師雜誌》No.527 2018/11月號,「建築相對論」 專欄:122-128頁
原文連結:https://ppt.cc/ftbQ4x
在台灣方面有黎淑婷建築師兼逢甲建築專業學院院長,如何從學術平台去為社區提供書屋,作為履行大學社會責任(USR) 的一部分。在中國松陽區中,徐甜甜建築師如何透過對地域的陪伴與實務,經營地方形象的再定義。在馬來西亞中有張文婷創立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如何透過整合建築設計,地方工藝與社區合作去尋求社區工藝再定位。這裡也檢討了這三種社區改造案不同操作方式的大背景以及她們執行的過程中如何應對這些任務。這些社區改造的內容涵蓋工藝、教育、藝術社區與及鄉村再定位的個案……。大學社會責任USR,利用學校的力量去推動社區改造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觀念起始於60年代,企業作為整合與分佈社會資源的個體單位,如何能夠針對本身的事務之外,去推動正面永續發展的公共事務。
00社區改造再定位-建築師腳色的多元可能性
引言:
建築師(architect)一詞從強調人本主義的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次浮現以來,以當時的米開朗基羅與其蓋了的廣場Piazza del Campidoglio的作為為藍本去解釋這個腳色。這個廣場雖然為當時的教宗保羅三世委託,但是這個任務的目的說明了當時的典範移轉-之前的建築物皆為為神而蓋為神所用,而這個廣場是為人而蓋與使用。
這個對於建築師腳色的隱喻,即使到了現代也讓人深思:建築師如何在他們所在的環境當中持續為人建設真正居民所需所用的介面,並對建設物的角色扮演持續反省? 這些建設將會對當下的社區環境產生甚麼樣的正面影響? 建築師若要為地方帶動改變,那麼要如何從純粹業主-建築師-施工方的關係裡面跳脫出來,去主導建築在社區改造上面的新可能性。
這一期關於社區改造再定位的討論,會把重點放在三個地域上建築師如何針對他們面臨的社區經營的議題與面向做闡述。在台灣方面有黎淑婷建築師兼逢甲建設學院院長,如何從學術平台去為社區提供書屋,作為履行大學社會責任(USR) 的一部分。在中國松陽區中,徐甜甜建築師如何透過對地域的陪伴與實務,經營地方形象的再定義。在馬來西亞中有張文婷創立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如何透過整合建築設計,地方工藝與社區合作去尋求社區工藝再定位。這裡也檢討了這三種社區改造案不同操作方式的大背景與及她們執行的過程中怎麼去應對這些任務.這些社區改造的內容涵蓋工藝,教育,藝術社區與及鄉村再定位的案子。
01 大學社會責任USR, 利用學校的力量去推動社區改造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觀念起始於60年代,企業作為整合與分佈社會資源的個體單位, 如何能夠除了針對本身的事務之外, 去推動正面永續發展的公共事務. CSR 的執行通常仰賴企業中去設立一個基金去執行或者選擇具體有正面影響的公共事務.在許多地域中的公共項目或者社區改造項目推動上,CSR其實扮演了舉足重輕的腳色.成功的CSR項目,也會為企業樹立正面的道德形象。
同樣的做為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單位,學校掌握了社會中部份資源與主持人才教育,在推動公共事務的正面發展的部分,可以提供甚麼樣的對話?深究這個問題,勢必會導向討論大學社會責任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可以怎麼被成立還有持續? 這個問題在台灣放到了建築系又會有甚麼可能性? 台灣目前針對這個討論部分有沒有這方面的先驅?
從逢甲建築學院院長黎淑婷的口中第一次聽到USR 的觀念,黎淑婷建築師談到了如何能夠用大學與及建築系作為院來去推動對於遠鄉孩子的關懷, 書屋建造的想法進而成形。USR 與CSR 的不同在與其可以結合教程,並針對計畫的部分有更學術的考量。很多時候CSR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若沒有很好的規劃,只會造成計畫發展的眾多不足。
從第一間書屋,到發願100間
書屋團隊的起始與成長-第一座書屋在象鼻國小只是個集裝箱改造出來。在建造的時候意外得到許多人的呼應與幫助,因此在2013年50周年系慶轟轟烈烈慶祝之後,當下的蘇泰霖理事長和黎淑婷院長提出了在「深耕50,前瞻100」,並 號召系友們與在校生一起發願,串聯學校與業界所習得的建築專業回饋社會,目標要在偏鄉地區建立100座「逢甲建築小書屋」,目前已在苗栗泰安、南投仁愛、新北三峽、馬祖東莒、清水吳厝、雲林潮厝、泰國清萊等地建立小書屋。在第一座之後, 接下來追求建造永久性,因此專業建造施作費也被眾企業捐款的前瞻基金所支持。 另外其他企業知悉也決定結合他們的CSR 來發展書屋,如富宇建設也承諾每年捐贈每一座書屋的發展。
書屋的認養系統
逢甲的書屋團隊如何建立書屋認養系統?一個書屋的從無到有需要不同腳色去把關從規劃,建造,設備完善與營運.為了完善書屋的各個層面,這個認養制不斷的在發展,在從最開始去建立這個認養系統時,得到了很多善意的回應進而讓這個系統越來越擴大完整.例如現在只要書屋已完成,逢甲團隊已經可以找到百座願意攜手前進合作的團隊,捐獻合作的企業有家具、電腦、鋁門窗、水塔、書本等去提供書屋的用途。
設計認養上面,為了參考更多種不同的建造模式,每一座書屋都讓逢甲校友們或者設計與決定建造系統設計者。在擴大這方面的參與時,書屋六號清水吳厝國小的設計部分也進一步整合了學生們的創作。 逢甲建築系的大二設計課程進一步讓學生們以實際會蓋出來的建築為對象去進行設計,這進而讓學生們有實際操作的機會。
書屋功能的因地制宜-提供孩子對於地方技藝的學習的書屋
除了書本作為孩子們的學習誘因,書屋的規劃涵蓋地方的特色技藝可以讓孩子們去學習,這包括咖啡還有提琴製作的特殊學習場域.逢甲的書屋團隊在推敲書屋功能的時候,發現到很多時候單純提供書本是不夠的,如果真的要更好的連結不同地域上面有的特色,應該要去讓孩子們有機會去好好認識或著學習當地的特色,進而也能夠當地的產業也能夠得到傳承與發揮。
談到結合了地方特色的書屋,就不能不談到古坑華南國小的書屋.書屋裡的孩子們在書屋都被訓練從認識咖啡、種植咖啡、烘培咖啡、到如何泡一手好咖啡.這些技藝讓他們更珍惜與了解當地的技藝潛能。
書屋項目的海外旅程- 泰北清萊書屋與雲林古坑華南國小書屋的姊妹書屋交換
在去年,書屋正式走向海外,在泰國位處金三角的泰北清萊的書屋在經過台灣的也是系友的王銘鴻建築師設計 (小書屋座的設計都是系友公益及奉獻),由清邁當地嘎咗村農夫們建造完成。這些農夫們在收成後,放下了身邊的工作,並將4月-8月投入建造。由於建造的部分必須因地制宜,在建築的過程當中這些農夫除了根據設計上面的規畫之外,也結合了他們自己在當地建造經驗來完成了這個書屋作品。
完成了之後的泰北書屋,也在營運上有著泰北咖啡這一塊,校方和富宇慈善基金會、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建立小書屋,還以咖啡豆作為契機,牽線讓雲林古坑華南國小師生赴泰北指導咖啡種植技術,逢甲方面安排讓泰北書屋與雲林古坑八號華南書屋相互連結成姊妹書屋.泰北提供咖啡,逢甲建築學院負責包裝與設計,然後古坑書屋咖啡平台及逢甲建築學院推出販售,是去年度中台灣建築人最高人氣伴手禮.讓建築系學生們親身參與這些設計工作.小書屋開幕當天,嘎咗村近300多名族人穿著傳統阿卡族服飾盛裝出席,帶來自家青菜、料理與水果共同慶祝,宛如一場嘉年華盛會。
"每一個書屋都是一個獨特的人文故事,需要身體力行去讓這些案子完成,有時候我們會低估那種努力在這種浮誇的社會的可見度.但是妳會意外妳的訊息可以觸及的範圍。"做完南投親愛國小書屋開幕日,黎院長收到了來自緬甸昂山蘇姬的邀請.原來昂山蘇姬在看到了書屋的案子之後深受感動,決定發函 邀請逢甲團隊進入緬甸建造書屋。討論後,黎淑婷參考了當地的慈濟大愛團隊的工作後, 意識到這個合作可能將會需要從台灣運材料,並未符合對於書屋海外合作的理想,於是將這個計畫延遲了,但是克服碳足跡及就地取材始終是重要的信念,並醞釀第二座國際書屋在未來實踐的可能。
"去練習這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實會讓我們成長。"在明年3月將在Siem Reap 進行建造在柬埔寨的書屋.談到這個書屋計畫與其他書屋計畫將會有甚麼不同,黎院長也難掩興奮地說這次會是一個更完整的檢視逢甲書屋往海外發展的可能性,將會重新檢視了過去的過去做到跟做不到的目標,讓書屋在海外實踐這個體系變得更完整。這次由於有CTEP(Cambodia-Taiwa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Program)及 電腦大企業商贊助,相信能夠實踐的層面將會更廣,也想要籍此機會去結合各地對這件事情有興趣的能手。
USR書屋項目願景
"書屋這種USR項目可能是從逢甲開始,由逢甲上下負責去扶植這個USR項目體系,但是當這個體系一旦找到可以在其他大學移植的可能性,其實這樣的善念應該要可以讓更多人一起執行。"作為一場USR項目可以怎麼去造福社會這件事情,逢甲大學建築學院算是開了先驅,但是不應該只止於逢甲大學。唯有讓更多學校單位去試驗USR的可能性,針對社會當中需要改善的成分去進行不同面向的實驗。
02中國建築師與區域再定位的改造實驗
中國鄉鎮發展迅速,地形地貌在短時間內變化甚大。 很多時候就似徐甜甜在過去2013 年一訪問(註1)中形容的中國式發展: 哪怕當時是鄉鎮地區的,不消一兩年的時間, 就可以變成一個人口稠密區。但是這也不禁讓人思考 在這個變換急速的大環境當中,建築師或者建築設計應該要扮演甚麼樣的腳色? 是順應著發展速度而不斷的去找一些新語彙來配合市場需求? 還是不疾不徐的去跟環境,地景還有社區去做再定位對話。徐甜甜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態度上,選擇了後者。
不似大部分的建築師都會追求在資源集中,人口眾多的大城市發展,徐甜甜的建築旅程在幾次關鍵都反其道而行。她在幾個關鍵的實踐-宋庄區到現在松陽區,都因為案子的緣故在這兩地待上了一段時間。從2006年開始,徐甜甜在宋江區開始為聚居的藝術家們陸續蓋了幾棟在藝術聚落發展,城鄉發展上面都富有創新與及社會訊息的建築。到後來2015年開始,徐甜甜轉換關注基地到松陽區,對農村生活進行了各種尺度的改造計畫。
徐甜甜於松陽縣的社區活化之建築針灸
浙江省西南部的松陽縣是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範縣,被譽為“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已有50個村莊被列入住建部的“傳統村落”。
大木山茶園位處縣城附近,是主要產茶農作區和重要旅遊景點,附近有為數不少的村落,也是到達松陽古村落旅遊的途經之處。茶園平時主要是當地茶農勞作, 每年的採茶季節尤其清明前,有大量受僱的外地茶工。作為中國最大的騎行茶園,來大木山和松陽的遊客數量每年遞增,負責景區管理的松陽縣旅發公司計劃在茶園裡建設一系列的景觀小品和服務設施,其中包括已經建成的作為茶園觀景平台的一系列竹亭,和計劃中位於茶園中心水庫區域的茶室等。
項目名稱:大木山茶園
項目地點: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大木山騎行茶園
項目功能:茶室/茶藝培訓
業主:松陽縣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主持建築師:徐甜甜
設計團隊:徐甜甜、張龍瀟、周洋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昕工作室(張昕、韓曉偉、周軒宇)
結構體系:剪力牆結構
建築面積:478㎡
占地面積: 373㎡
設計時間:2014.12-2015.01
施工時間:2015.02-2015.08
竣工時間:2015.08
攝影師:王子凌,陳灝, 韓丹,周洋
從竹亭到茶室
竹亭的初衷是取代茶園原有景觀方案裡的一系列金屬的現代雕塑小品,以自然材料和當地工藝對話茶園和松陽的自然人文,也提供騎行或坐電瓶車遊客的停留觀景平台,以及採茶工和村民的休息場所。竹亭建成後吸引來不少遊客,也讓茶室這個經營性建築空間的建設提上議程。
竹亭是茶園開闊景觀視野裡的一種過渡,它的介入也是輕描淡寫的;而茶室則處在相對圍合的局部區域,有明確的在地性和具體的功能、場地條件以及景觀指向。建築必須順應狹長的地塊形狀,功能包括:北側的公共茶空間,作為開放式的休息茶水簡餐和定期茶藝培訓教學空間,包括一個通高的開放空間、前台及後勤服務區、二樓三個小茶室;南側兩個庭院茶室,提供團隊遊客預約以及茶藝雅集等交流活動場所,各帶獨立的室外景觀庭院。梧桐樹、水面、陽光、茶田,周圍環境裡的自然元素,都成為茶室構建起來的重要的場地條件。業主對於茶室的期待也是明確而綜合的:茶室是茶園裡第一個接待遊客(散客或團隊) 的營收場所,也是個公共交流空間,以及體驗自然的茶文化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松陽縣對於大木山茶園景區的規劃操作並不只著眼於新建,而是借助景區發展的機會,對散落在茶園裡大大小小的幾個村落(比如關山寮橫溪村等)也進行串點連線,修繕閒置民居植入新功能,讓茶園裡的騎行路線穿過這些村莊,類似“針灸”的點位激活,帶動村莊民宿和旅遊經濟。
項目名稱:紅糖工坊
項目地點: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樟溪鄉興村
項目功能:工作坊/展覽
業主:松陽縣樟溪鄉人民政府
主持建築師:徐甜甜
設計團隊:徐甜甜、周洋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昕工作室
結構體系:輕鋼結構
建築面積:1233.92㎡
占地面積:1309.41㎡
設計時間:2015.06-2015.12
施工時間:2015.12-2016.10
攝影師:王子凌,韓丹
紅糖工坊
松陽縣樟溪鄉興村位於大木山茶園附近,紅糖是這裡的重要的村產業。這裡的村民至今保留著古法工藝制紅糖的傳統,已有上百年歷史,產品在周邊地區很受青睞。興村由於業態活躍,農民經濟收入良好,現有常住務農人口穩定,很多村民新建了三四層的樓房,整個村莊的傳統風貌破壞較大。和仍然保留大量夯土牆傳統民居的傳統村落的空心現象不同,興村這樣的水泥樓房和夯土牆民居並置的村莊,可能不具備評選傳統村落的風貌條件,卻保留活躍的傳統業態和穩定人口。但是原有的紅糖家庭作坊,基本是由簡陋的輕鋼棚架搭建,管理雜亂無章,而且衛生條件不好,也構成村裡的火災隱患。
徐甜甜相信即使建築“硬件”不再具備傳統風貌,人文“軟件”上的豐富生機仍然可以持續給村莊注入活力。這也是本項目中的主要策略。紅糖工坊傳承了村莊內核的文化傳統元素,體現了其內在的文化價值,也展示了興村不同於其他古村落的獨特特徵。 興村紅糖工坊兼具紅糖生產廠房、村民活動和文化展示,是銜接村莊和闐園的一處重要場所。距離村莊一定距離的選址也有效降低生產對村莊的影響和干擾。工坊作為村莊與四周田園間的過渡延伸,村民在生產活動的同時能夠欣賞田園風光,並成為村民田間勞作之餘休息休憩的場所,外來的遊客也可在此停留,體驗田園詩意、村莊生活。
白描畫卷
受到當地村落隨處可見的白描文化牆啟發,建築團隊邀請藝術學院的學生們在紅糖工坊內外的玻璃幕牆上手工白描《山水風景》、《田園農耕》、《甘蔗種植》、《甘蔗運輸》、《古法紅糖》五個篇章的畫面,展示紅糖製作流程,使建築界面與外部的田園風光、農民生產生活畫面和內部的古法紅糖生產過程,多重疊加成一幅動態的鄉村長卷。白描畫面讓四周的玻璃呈現一種幕布般的錯覺,再次強調紅糖生產的舞台感和表演感。
興村紅糖工坊投入使用後,不僅極大改善了傳統小作坊式髒、亂、差的生產條件,使傳統紅糖加工走向產業化加工的道路,帶動相關產業,實現“吃—品紅糖、住—紅糖特色民宿、游—甘蔗田風景,購—傳統紅糖產品、娛—體驗紅糖加工”的紅糖旅遊系統,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民文化自信;而且成為了村莊的公共文化場所,已經舉辦多場木偶戲演出及體驗傳承活動,這也是拓展工坊功能作為劇場空間的設計意圖的體現。
項目名稱:平田農耕館
項目地點: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四都鄉平田村
項目功能:博物館/工作坊
業主:松陽縣四都鄉人民政府
主持建築師:徐甜甜
設計團隊:徐甜甜、張龍瀟、周洋、黎琳欣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昕工作室(張昕、韓曉偉、周軒宇)
結構體系:木結構
建築面積:307.7㎡
設計時間:2014.10-2014.11
施工時間:2014.11-2015.06
竣工時間:2015.06
攝影師:王子凌,周洋, 陳顥,韓丹
平田農耕館
平田農耕館和手工作坊屬於平田村的老村肌理的一部分,位於村口,北側就是村祠堂,南側是同時在改造設計的四合院餐廳,往村裡走還有一片民宿;由於年久失修,這片小體量房屋破損嚴重,對村口處的村莊形象影響較大,另外本身雖然不是歷史文化建築,但是所處位置對於傳統村落的整體村莊形態以及村裡的公共活動區域都有重要作用。
徐甜甜建議將這片小體量民居的改造加入村落規劃,作為公共文化區,展示平田村的農耕文化,並作為平田的手工竹藝等的作坊,既是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又可以支撐村里民宿開發作為文化配套,兼具文化交流功能。而且,傳統村落裡除了保存較好的建築外,如果這種品質最差的小房屋也可以通過改造獲得新功能,對於村落的整體保護也具有實踐探討價值。
空間
平田整個村落都是沿著山勢而建,定義為公共文化區的這片建築也不例外,順著村口上來的樓梯分為前後兩排三層,第一排的二層和第二排的一層在同一等高線,這也成為我們設計的基本水平面,即公共活動平面,而第一排的一層保留地下室屬性的陳列,第二排的二層則是抬起的私密居住。設計先從空間格局調整開始,結合現有建築機理和新的功能,兩棟建築都保留了原有的表皮肌理,不破壞村莊的原有形態,但又以除移部分隔牆和樓板的手法,將建築內部打開,形成流暢的公共活動流線。
農耕展廳是由南北兩棟側向相鄰的農舍和拐角的豬舍構成,設計將原有建築之間的牆體和入口處一個柱跨的樓板打通,構成連貫起伏的線性空間,比如入口通高空間和半室外花園;二層局部置換線性天窗引入大量天光作為農耕文化的活動展廳,本身也是傳統民居的建造文化展示。設計最初按照通常做法考慮了室內樓梯,後來在和當地使用者討論後決定取消室內樓梯,不僅因為兩層的展示內容有較大區別,更可以借助村裡貫通的室外階梯巷道,將建築內部的流線延伸到第二排的手工作坊和南側的四合院餐廳,進一步將公共功能延伸到村莊裡。
手工作坊原本是兩兄弟各自的住宅,各在南北側有一個附屬生產儲藏用房,中間有一條封堵住的不到半米寬的巷道成為消極空間。設計在一層打通了兩個空間作為完整的手工作坊,設計利用天窗代替原本兩房屋間廢棄的小巷將兩個空間連接起來,在一樓創造出開放空間,村裡的傳統手工藝者將在這裡進行生產勞作交流,形成村落社區活動中心。二樓成為兩間私密獨立的居住房間,表達兩棟建築原有的獨立性同時保持良好隔音;這兩個房間功能靈活,既可以作為駐村藝術家或民宿居住經營又可以開放作為公共圖書室。兩側的附屬的生產用房則被改造成了北側小茶室和南側樓梯花園,為兩棟主體建築提供交通與豐富的空間感受。天井兩側的房間隔牆,利用一層樓板的結構加固出挑做成房間的書架體系,房間外的牆面做法暗示內部結構的尺度。
農耕館和手工作坊建成後,成為平田村的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的文化交流空間,2017年夏天兩位松陽青年從杭州返鄉,在手工作坊裡開設了松陽第一家織染工作室,提供村里民宿的公共活動功能,也通過電商推廣松陽織染產品 。建造過程中和當地工匠交流討論的改造經驗,已經在松陽縣其他村莊的老屋改造中開始推廣使用。這個過程,從當地業主到施工隊,都經歷了從最初的不解質疑,到完工時的欣喜,以及對傳統民居未來潛力的信心。這種從觀念上對傳統村落的否定到自信重視的轉變過程,也許才是鄉建最有意義的部分。
註1: DnA 設計和建築事務所徐甜甜採訪- by Pier Alessio Rizzardi, ArchDaily, 2013 年7月29日
03 從無到有用創作行動去思考-如何透過美學實驗室的方式推行地域改造與再定位
一個社區改造再定位的面向除了可見的建設之外,另外被忽略的有大部分,往往在不可見的介面建設中.而對於一個地方美學的集體醒覺到各別物化,有很多時候依賴的是這個地域當中美學網絡的意識相互交流發展漸漸累積成一個地方文化氣候,這些成形的地方理念再透過各種尺度的物化進而延展其影響到各個領域當中.婆羅洲美學實驗室的從無到有,就是在這樣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實踐。
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從開創以來擬定的任務目的為人本的,並進而去思考如何回到群眾.在過去的兩年中,婆羅洲實驗室開創了網站borneoartcollective.org 去記錄這個美學實驗室所做的項目與觀點。在前面有近一年的時間,婆羅洲實驗室網站透過線上訪問與執行一個月集資成功的泛婆羅洲公路行去記錄了婆羅洲各地的藝術創作和觀點.除了網路上面的記載,這些成果也被集結為婆羅洲藝術書(Borneo Art Collective book),出版後於一個月內售罄。
在這兩年中,婆羅洲藝術集合透過呈現眾的聲音去歸納婆羅洲美學的可能性,美學實驗室與有興趣參與創作或者製作者的對話,開始在有認知的基礎上產生了更深化細緻的議題交集.共同認知可以確立了之後,跨地域合作可能性也因而拓寬了.為了可以讓這些地域合作還有議題能夠以婆羅洲美學實驗室為背景去累積更多的案例(Case Study)與及實驗,從2017年開始位於馬來西亞古晉的婆羅洲美學實驗室辦了一系列的30天計畫來促進關於婆羅洲美學的各個工藝如出版,紀錄,手作,事件策畫,與及建築藝術等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了4個30天計畫,集結了超過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台灣,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參與創作者。
在建築藝術的方面,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從其創立至今集結了的地域內外工藝創新討論得到了不少養分。這些工藝創新的計畫都在深究著婆羅洲的工藝能不能透過設計,創新重新進入到應用品或建築產業當中,這些物件到空間上面的討論,目標都在試探著婆羅洲美學工藝的韌性,其中近期的案例就有 ‘Redesigning Bornean Crafts’(婆羅洲工藝再設計) 與及’ The Intrument’ (器/樂器)這兩個計劃為案例。
婆羅洲工藝再設計-如何就婆羅洲工藝創新發展上面創造區域性對話
20日, 6個設計, 3 國合作
在這個計畫的執行橫跨了近4個月的協調與涵蓋3個地域馬來西亞,泰國,台灣的創作溝通,在6月20日當藝術家們都抵達了古晉這個地方之後,我們在20天的創作於是開始了.在這20天的創作上面我們讓創作者們專注在5種婆羅洲古晉常見的材質-竹,藤,鐵木,鐵與瓷為創新的對象.這些討論在設計師們的20天透過與地方的工匠協調,搭配與合作下, 順利地結合成一系列的針對不同工藝的創新案子,其中這些案子的地方上合作工匠, 大多是都面臨著傳承上的斷層問題. 這些工匠都分別表示了他們所面臨的工藝傳承上面的困境, 並提出他們大部分都是他們從事的行業上的最後一代人. 這些訊息都給聚焦在一個挑戰上-如何讓年輕人對於這些工藝有發展上的興趣. 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工藝可以再設計然並在這裡產生創新.
竹亭 ‘The Instrument’ 項目
這個案子跨越了3地泰國,印尼與及婆羅洲內陸地域去研究, 討論與落實了竹子的可能 。在婆羅洲中盛行的竹子有Auru、Brunei、Tering 這些適合用來建造用的竹子材料。另外其實其他的竹子Bru 與及Abu 可以用在樂器還有食物烹調上面. 即使有這麼多的竹子可能性, 婆羅洲的竹子發展由於其他材料對於市場的壟斷處在一個比較未有太多發展的階段. 在準備的階段, 婆羅洲實驗室在清邁與清邁大學裡的竹建築專家交流與合作,之後從印尼與專門以竹樂器為表演主體的音樂家們Karinding Attack 展開這個竹亭建成後的展演合作。
在頂蓋材料的運用上面,為了去棕葉屋頂的運用,實驗室於是與婆羅洲內原本棕葉技術快消逝的村莊合作,重新找回棕葉用以建築的可能性。這個設計案子的主要任務於是要針對這些滿足不同需要的竹子整合到最後將被用來當表演舞台的設計案當中。除了竹亭的建造工作之外,婆羅洲實驗室也結合了不同的本來漸漸在婆羅洲的工藝,例如重新找到願意編織草屋頂的群落,還有本來漸漸消聲滅跡的竹樂器製作。
原文連結:https://ppt.cc/ftbQ4x
在台灣方面有黎淑婷建築師兼逢甲建築專業學院院長,如何從學術平台去為社區提供書屋,作為履行大學社會責任(USR) 的一部分。在中國松陽區中,徐甜甜建築師如何透過對地域的陪伴與實務,經營地方形象的再定義。在馬來西亞中有張文婷創立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如何透過整合建築設計,地方工藝與社區合作去尋求社區工藝再定位。這裡也檢討了這三種社區改造案不同操作方式的大背景以及她們執行的過程中如何應對這些任務。這些社區改造的內容涵蓋工藝、教育、藝術社區與及鄉村再定位的個案……。大學社會責任USR,利用學校的力量去推動社區改造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觀念起始於60年代,企業作為整合與分佈社會資源的個體單位,如何能夠針對本身的事務之外,去推動正面永續發展的公共事務。
00社區改造再定位-建築師腳色的多元可能性
引言:
建築師(architect)一詞從強調人本主義的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次浮現以來,以當時的米開朗基羅與其蓋了的廣場Piazza del Campidoglio的作為為藍本去解釋這個腳色。這個廣場雖然為當時的教宗保羅三世委託,但是這個任務的目的說明了當時的典範移轉-之前的建築物皆為為神而蓋為神所用,而這個廣場是為人而蓋與使用。
這個對於建築師腳色的隱喻,即使到了現代也讓人深思:建築師如何在他們所在的環境當中持續為人建設真正居民所需所用的介面,並對建設物的角色扮演持續反省? 這些建設將會對當下的社區環境產生甚麼樣的正面影響? 建築師若要為地方帶動改變,那麼要如何從純粹業主-建築師-施工方的關係裡面跳脫出來,去主導建築在社區改造上面的新可能性。
這一期關於社區改造再定位的討論,會把重點放在三個地域上建築師如何針對他們面臨的社區經營的議題與面向做闡述。在台灣方面有黎淑婷建築師兼逢甲建設學院院長,如何從學術平台去為社區提供書屋,作為履行大學社會責任(USR) 的一部分。在中國松陽區中,徐甜甜建築師如何透過對地域的陪伴與實務,經營地方形象的再定義。在馬來西亞中有張文婷創立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如何透過整合建築設計,地方工藝與社區合作去尋求社區工藝再定位。這裡也檢討了這三種社區改造案不同操作方式的大背景與及她們執行的過程中怎麼去應對這些任務.這些社區改造的內容涵蓋工藝,教育,藝術社區與及鄉村再定位的案子。
01 大學社會責任USR, 利用學校的力量去推動社區改造
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觀念起始於60年代,企業作為整合與分佈社會資源的個體單位, 如何能夠除了針對本身的事務之外, 去推動正面永續發展的公共事務. CSR 的執行通常仰賴企業中去設立一個基金去執行或者選擇具體有正面影響的公共事務.在許多地域中的公共項目或者社區改造項目推動上,CSR其實扮演了舉足重輕的腳色.成功的CSR項目,也會為企業樹立正面的道德形象。
同樣的做為一個社會中重要的單位,學校掌握了社會中部份資源與主持人才教育,在推動公共事務的正面發展的部分,可以提供甚麼樣的對話?深究這個問題,勢必會導向討論大學社會責任USR(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可以怎麼被成立還有持續? 這個問題在台灣放到了建築系又會有甚麼可能性? 台灣目前針對這個討論部分有沒有這方面的先驅?
從逢甲建築學院院長黎淑婷的口中第一次聽到USR 的觀念,黎淑婷建築師談到了如何能夠用大學與及建築系作為院來去推動對於遠鄉孩子的關懷, 書屋建造的想法進而成形。USR 與CSR 的不同在與其可以結合教程,並針對計畫的部分有更學術的考量。很多時候CSR的想法是好的,但是若沒有很好的規劃,只會造成計畫發展的眾多不足。
從第一間書屋,到發願100間
書屋團隊的起始與成長-第一座書屋在象鼻國小只是個集裝箱改造出來。在建造的時候意外得到許多人的呼應與幫助,因此在2013年50周年系慶轟轟烈烈慶祝之後,當下的蘇泰霖理事長和黎淑婷院長提出了在「深耕50,前瞻100」,並 號召系友們與在校生一起發願,串聯學校與業界所習得的建築專業回饋社會,目標要在偏鄉地區建立100座「逢甲建築小書屋」,目前已在苗栗泰安、南投仁愛、新北三峽、馬祖東莒、清水吳厝、雲林潮厝、泰國清萊等地建立小書屋。在第一座之後, 接下來追求建造永久性,因此專業建造施作費也被眾企業捐款的前瞻基金所支持。 另外其他企業知悉也決定結合他們的CSR 來發展書屋,如富宇建設也承諾每年捐贈每一座書屋的發展。
書屋的認養系統
逢甲的書屋團隊如何建立書屋認養系統?一個書屋的從無到有需要不同腳色去把關從規劃,建造,設備完善與營運.為了完善書屋的各個層面,這個認養制不斷的在發展,在從最開始去建立這個認養系統時,得到了很多善意的回應進而讓這個系統越來越擴大完整.例如現在只要書屋已完成,逢甲團隊已經可以找到百座願意攜手前進合作的團隊,捐獻合作的企業有家具、電腦、鋁門窗、水塔、書本等去提供書屋的用途。
設計認養上面,為了參考更多種不同的建造模式,每一座書屋都讓逢甲校友們或者設計與決定建造系統設計者。在擴大這方面的參與時,書屋六號清水吳厝國小的設計部分也進一步整合了學生們的創作。 逢甲建築系的大二設計課程進一步讓學生們以實際會蓋出來的建築為對象去進行設計,這進而讓學生們有實際操作的機會。
書屋功能的因地制宜-提供孩子對於地方技藝的學習的書屋
除了書本作為孩子們的學習誘因,書屋的規劃涵蓋地方的特色技藝可以讓孩子們去學習,這包括咖啡還有提琴製作的特殊學習場域.逢甲的書屋團隊在推敲書屋功能的時候,發現到很多時候單純提供書本是不夠的,如果真的要更好的連結不同地域上面有的特色,應該要去讓孩子們有機會去好好認識或著學習當地的特色,進而也能夠當地的產業也能夠得到傳承與發揮。
談到結合了地方特色的書屋,就不能不談到古坑華南國小的書屋.書屋裡的孩子們在書屋都被訓練從認識咖啡、種植咖啡、烘培咖啡、到如何泡一手好咖啡.這些技藝讓他們更珍惜與了解當地的技藝潛能。
書屋項目的海外旅程- 泰北清萊書屋與雲林古坑華南國小書屋的姊妹書屋交換
在去年,書屋正式走向海外,在泰國位處金三角的泰北清萊的書屋在經過台灣的也是系友的王銘鴻建築師設計 (小書屋座的設計都是系友公益及奉獻),由清邁當地嘎咗村農夫們建造完成。這些農夫們在收成後,放下了身邊的工作,並將4月-8月投入建造。由於建造的部分必須因地制宜,在建築的過程當中這些農夫除了根據設計上面的規畫之外,也結合了他們自己在當地建造經驗來完成了這個書屋作品。
完成了之後的泰北書屋,也在營運上有著泰北咖啡這一塊,校方和富宇慈善基金會、王銘鴻建築師事務所合作建立小書屋,還以咖啡豆作為契機,牽線讓雲林古坑華南國小師生赴泰北指導咖啡種植技術,逢甲方面安排讓泰北書屋與雲林古坑八號華南書屋相互連結成姊妹書屋.泰北提供咖啡,逢甲建築學院負責包裝與設計,然後古坑書屋咖啡平台及逢甲建築學院推出販售,是去年度中台灣建築人最高人氣伴手禮.讓建築系學生們親身參與這些設計工作.小書屋開幕當天,嘎咗村近300多名族人穿著傳統阿卡族服飾盛裝出席,帶來自家青菜、料理與水果共同慶祝,宛如一場嘉年華盛會。
"每一個書屋都是一個獨特的人文故事,需要身體力行去讓這些案子完成,有時候我們會低估那種努力在這種浮誇的社會的可見度.但是妳會意外妳的訊息可以觸及的範圍。"做完南投親愛國小書屋開幕日,黎院長收到了來自緬甸昂山蘇姬的邀請.原來昂山蘇姬在看到了書屋的案子之後深受感動,決定發函 邀請逢甲團隊進入緬甸建造書屋。討論後,黎淑婷參考了當地的慈濟大愛團隊的工作後, 意識到這個合作可能將會需要從台灣運材料,並未符合對於書屋海外合作的理想,於是將這個計畫延遲了,但是克服碳足跡及就地取材始終是重要的信念,並醞釀第二座國際書屋在未來實踐的可能。
"去練習這些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其實會讓我們成長。"在明年3月將在Siem Reap 進行建造在柬埔寨的書屋.談到這個書屋計畫與其他書屋計畫將會有甚麼不同,黎院長也難掩興奮地說這次會是一個更完整的檢視逢甲書屋往海外發展的可能性,將會重新檢視了過去的過去做到跟做不到的目標,讓書屋在海外實踐這個體系變得更完整。這次由於有CTEP(Cambodia-Taiwan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Program)及 電腦大企業商贊助,相信能夠實踐的層面將會更廣,也想要籍此機會去結合各地對這件事情有興趣的能手。
USR書屋項目願景
"書屋這種USR項目可能是從逢甲開始,由逢甲上下負責去扶植這個USR項目體系,但是當這個體系一旦找到可以在其他大學移植的可能性,其實這樣的善念應該要可以讓更多人一起執行。"作為一場USR項目可以怎麼去造福社會這件事情,逢甲大學建築學院算是開了先驅,但是不應該只止於逢甲大學。唯有讓更多學校單位去試驗USR的可能性,針對社會當中需要改善的成分去進行不同面向的實驗。
02中國建築師與區域再定位的改造實驗
中國鄉鎮發展迅速,地形地貌在短時間內變化甚大。 很多時候就似徐甜甜在過去2013 年一訪問(註1)中形容的中國式發展: 哪怕當時是鄉鎮地區的,不消一兩年的時間, 就可以變成一個人口稠密區。但是這也不禁讓人思考 在這個變換急速的大環境當中,建築師或者建築設計應該要扮演甚麼樣的腳色? 是順應著發展速度而不斷的去找一些新語彙來配合市場需求? 還是不疾不徐的去跟環境,地景還有社區去做再定位對話。徐甜甜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態度上,選擇了後者。
不似大部分的建築師都會追求在資源集中,人口眾多的大城市發展,徐甜甜的建築旅程在幾次關鍵都反其道而行。她在幾個關鍵的實踐-宋庄區到現在松陽區,都因為案子的緣故在這兩地待上了一段時間。從2006年開始,徐甜甜在宋江區開始為聚居的藝術家們陸續蓋了幾棟在藝術聚落發展,城鄉發展上面都富有創新與及社會訊息的建築。到後來2015年開始,徐甜甜轉換關注基地到松陽區,對農村生活進行了各種尺度的改造計畫。
徐甜甜於松陽縣的社區活化之建築針灸
浙江省西南部的松陽縣是中國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示範縣,被譽為“惟此桃花源,四塞無他虞”,已有50個村莊被列入住建部的“傳統村落”。
大木山茶園位處縣城附近,是主要產茶農作區和重要旅遊景點,附近有為數不少的村落,也是到達松陽古村落旅遊的途經之處。茶園平時主要是當地茶農勞作, 每年的採茶季節尤其清明前,有大量受僱的外地茶工。作為中國最大的騎行茶園,來大木山和松陽的遊客數量每年遞增,負責景區管理的松陽縣旅發公司計劃在茶園裡建設一系列的景觀小品和服務設施,其中包括已經建成的作為茶園觀景平台的一系列竹亭,和計劃中位於茶園中心水庫區域的茶室等。
項目名稱:大木山茶園
項目地點: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大木山騎行茶園
項目功能:茶室/茶藝培訓
業主:松陽縣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主持建築師:徐甜甜
設計團隊:徐甜甜、張龍瀟、周洋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昕工作室(張昕、韓曉偉、周軒宇)
結構體系:剪力牆結構
建築面積:478㎡
占地面積: 373㎡
設計時間:2014.12-2015.01
施工時間:2015.02-2015.08
竣工時間:2015.08
攝影師:王子凌,陳灝, 韓丹,周洋
從竹亭到茶室
竹亭的初衷是取代茶園原有景觀方案裡的一系列金屬的現代雕塑小品,以自然材料和當地工藝對話茶園和松陽的自然人文,也提供騎行或坐電瓶車遊客的停留觀景平台,以及採茶工和村民的休息場所。竹亭建成後吸引來不少遊客,也讓茶室這個經營性建築空間的建設提上議程。
竹亭是茶園開闊景觀視野裡的一種過渡,它的介入也是輕描淡寫的;而茶室則處在相對圍合的局部區域,有明確的在地性和具體的功能、場地條件以及景觀指向。建築必須順應狹長的地塊形狀,功能包括:北側的公共茶空間,作為開放式的休息茶水簡餐和定期茶藝培訓教學空間,包括一個通高的開放空間、前台及後勤服務區、二樓三個小茶室;南側兩個庭院茶室,提供團隊遊客預約以及茶藝雅集等交流活動場所,各帶獨立的室外景觀庭院。梧桐樹、水面、陽光、茶田,周圍環境裡的自然元素,都成為茶室構建起來的重要的場地條件。業主對於茶室的期待也是明確而綜合的:茶室是茶園裡第一個接待遊客(散客或團隊) 的營收場所,也是個公共交流空間,以及體驗自然的茶文化空間。
值得一提的是,松陽縣對於大木山茶園景區的規劃操作並不只著眼於新建,而是借助景區發展的機會,對散落在茶園裡大大小小的幾個村落(比如關山寮橫溪村等)也進行串點連線,修繕閒置民居植入新功能,讓茶園裡的騎行路線穿過這些村莊,類似“針灸”的點位激活,帶動村莊民宿和旅遊經濟。
項目名稱:紅糖工坊
項目地點: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樟溪鄉興村
項目功能:工作坊/展覽
業主:松陽縣樟溪鄉人民政府
主持建築師:徐甜甜
設計團隊:徐甜甜、周洋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昕工作室
結構體系:輕鋼結構
建築面積:1233.92㎡
占地面積:1309.41㎡
設計時間:2015.06-2015.12
施工時間:2015.12-2016.10
攝影師:王子凌,韓丹
紅糖工坊
松陽縣樟溪鄉興村位於大木山茶園附近,紅糖是這裡的重要的村產業。這裡的村民至今保留著古法工藝制紅糖的傳統,已有上百年歷史,產品在周邊地區很受青睞。興村由於業態活躍,農民經濟收入良好,現有常住務農人口穩定,很多村民新建了三四層的樓房,整個村莊的傳統風貌破壞較大。和仍然保留大量夯土牆傳統民居的傳統村落的空心現象不同,興村這樣的水泥樓房和夯土牆民居並置的村莊,可能不具備評選傳統村落的風貌條件,卻保留活躍的傳統業態和穩定人口。但是原有的紅糖家庭作坊,基本是由簡陋的輕鋼棚架搭建,管理雜亂無章,而且衛生條件不好,也構成村裡的火災隱患。
徐甜甜相信即使建築“硬件”不再具備傳統風貌,人文“軟件”上的豐富生機仍然可以持續給村莊注入活力。這也是本項目中的主要策略。紅糖工坊傳承了村莊內核的文化傳統元素,體現了其內在的文化價值,也展示了興村不同於其他古村落的獨特特徵。 興村紅糖工坊兼具紅糖生產廠房、村民活動和文化展示,是銜接村莊和闐園的一處重要場所。距離村莊一定距離的選址也有效降低生產對村莊的影響和干擾。工坊作為村莊與四周田園間的過渡延伸,村民在生產活動的同時能夠欣賞田園風光,並成為村民田間勞作之餘休息休憩的場所,外來的遊客也可在此停留,體驗田園詩意、村莊生活。
白描畫卷
受到當地村落隨處可見的白描文化牆啟發,建築團隊邀請藝術學院的學生們在紅糖工坊內外的玻璃幕牆上手工白描《山水風景》、《田園農耕》、《甘蔗種植》、《甘蔗運輸》、《古法紅糖》五個篇章的畫面,展示紅糖製作流程,使建築界面與外部的田園風光、農民生產生活畫面和內部的古法紅糖生產過程,多重疊加成一幅動態的鄉村長卷。白描畫面讓四周的玻璃呈現一種幕布般的錯覺,再次強調紅糖生產的舞台感和表演感。
興村紅糖工坊投入使用後,不僅極大改善了傳統小作坊式髒、亂、差的生產條件,使傳統紅糖加工走向產業化加工的道路,帶動相關產業,實現“吃—品紅糖、住—紅糖特色民宿、游—甘蔗田風景,購—傳統紅糖產品、娛—體驗紅糖加工”的紅糖旅遊系統,提高村民收入,增加村民文化自信;而且成為了村莊的公共文化場所,已經舉辦多場木偶戲演出及體驗傳承活動,這也是拓展工坊功能作為劇場空間的設計意圖的體現。
項目名稱:平田農耕館
項目地點:浙江省麗水市松陽縣四都鄉平田村
項目功能:博物館/工作坊
業主:松陽縣四都鄉人民政府
主持建築師:徐甜甜
設計團隊:徐甜甜、張龍瀟、周洋、黎琳欣
照明設計: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張昕工作室(張昕、韓曉偉、周軒宇)
結構體系:木結構
建築面積:307.7㎡
設計時間:2014.10-2014.11
施工時間:2014.11-2015.06
竣工時間:2015.06
攝影師:王子凌,周洋, 陳顥,韓丹
平田農耕館
平田農耕館和手工作坊屬於平田村的老村肌理的一部分,位於村口,北側就是村祠堂,南側是同時在改造設計的四合院餐廳,往村裡走還有一片民宿;由於年久失修,這片小體量房屋破損嚴重,對村口處的村莊形象影響較大,另外本身雖然不是歷史文化建築,但是所處位置對於傳統村落的整體村莊形態以及村裡的公共活動區域都有重要作用。
徐甜甜建議將這片小體量民居的改造加入村落規劃,作為公共文化區,展示平田村的農耕文化,並作為平田的手工竹藝等的作坊,既是村民文化活動中心,又可以支撐村里民宿開發作為文化配套,兼具文化交流功能。而且,傳統村落裡除了保存較好的建築外,如果這種品質最差的小房屋也可以通過改造獲得新功能,對於村落的整體保護也具有實踐探討價值。
空間
平田整個村落都是沿著山勢而建,定義為公共文化區的這片建築也不例外,順著村口上來的樓梯分為前後兩排三層,第一排的二層和第二排的一層在同一等高線,這也成為我們設計的基本水平面,即公共活動平面,而第一排的一層保留地下室屬性的陳列,第二排的二層則是抬起的私密居住。設計先從空間格局調整開始,結合現有建築機理和新的功能,兩棟建築都保留了原有的表皮肌理,不破壞村莊的原有形態,但又以除移部分隔牆和樓板的手法,將建築內部打開,形成流暢的公共活動流線。
農耕展廳是由南北兩棟側向相鄰的農舍和拐角的豬舍構成,設計將原有建築之間的牆體和入口處一個柱跨的樓板打通,構成連貫起伏的線性空間,比如入口通高空間和半室外花園;二層局部置換線性天窗引入大量天光作為農耕文化的活動展廳,本身也是傳統民居的建造文化展示。設計最初按照通常做法考慮了室內樓梯,後來在和當地使用者討論後決定取消室內樓梯,不僅因為兩層的展示內容有較大區別,更可以借助村裡貫通的室外階梯巷道,將建築內部的流線延伸到第二排的手工作坊和南側的四合院餐廳,進一步將公共功能延伸到村莊裡。
手工作坊原本是兩兄弟各自的住宅,各在南北側有一個附屬生產儲藏用房,中間有一條封堵住的不到半米寬的巷道成為消極空間。設計在一層打通了兩個空間作為完整的手工作坊,設計利用天窗代替原本兩房屋間廢棄的小巷將兩個空間連接起來,在一樓創造出開放空間,村裡的傳統手工藝者將在這裡進行生產勞作交流,形成村落社區活動中心。二樓成為兩間私密獨立的居住房間,表達兩棟建築原有的獨立性同時保持良好隔音;這兩個房間功能靈活,既可以作為駐村藝術家或民宿居住經營又可以開放作為公共圖書室。兩側的附屬的生產用房則被改造成了北側小茶室和南側樓梯花園,為兩棟主體建築提供交通與豐富的空間感受。天井兩側的房間隔牆,利用一層樓板的結構加固出挑做成房間的書架體系,房間外的牆面做法暗示內部結構的尺度。
農耕館和手工作坊建成後,成為平田村的一個使用頻率頗高的文化交流空間,2017年夏天兩位松陽青年從杭州返鄉,在手工作坊裡開設了松陽第一家織染工作室,提供村里民宿的公共活動功能,也通過電商推廣松陽織染產品 。建造過程中和當地工匠交流討論的改造經驗,已經在松陽縣其他村莊的老屋改造中開始推廣使用。這個過程,從當地業主到施工隊,都經歷了從最初的不解質疑,到完工時的欣喜,以及對傳統民居未來潛力的信心。這種從觀念上對傳統村落的否定到自信重視的轉變過程,也許才是鄉建最有意義的部分。
註1: DnA 設計和建築事務所徐甜甜採訪- by Pier Alessio Rizzardi, ArchDaily, 2013 年7月29日
03 從無到有用創作行動去思考-如何透過美學實驗室的方式推行地域改造與再定位
一個社區改造再定位的面向除了可見的建設之外,另外被忽略的有大部分,往往在不可見的介面建設中.而對於一個地方美學的集體醒覺到各別物化,有很多時候依賴的是這個地域當中美學網絡的意識相互交流發展漸漸累積成一個地方文化氣候,這些成形的地方理念再透過各種尺度的物化進而延展其影響到各個領域當中.婆羅洲美學實驗室的從無到有,就是在這樣理念的基礎上進行實踐。
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從開創以來擬定的任務目的為人本的,並進而去思考如何回到群眾.在過去的兩年中,婆羅洲實驗室開創了網站borneoartcollective.org 去記錄這個美學實驗室所做的項目與觀點。在前面有近一年的時間,婆羅洲實驗室網站透過線上訪問與執行一個月集資成功的泛婆羅洲公路行去記錄了婆羅洲各地的藝術創作和觀點.除了網路上面的記載,這些成果也被集結為婆羅洲藝術書(Borneo Art Collective book),出版後於一個月內售罄。
在這兩年中,婆羅洲藝術集合透過呈現眾的聲音去歸納婆羅洲美學的可能性,美學實驗室與有興趣參與創作或者製作者的對話,開始在有認知的基礎上產生了更深化細緻的議題交集.共同認知可以確立了之後,跨地域合作可能性也因而拓寬了.為了可以讓這些地域合作還有議題能夠以婆羅洲美學實驗室為背景去累積更多的案例(Case Study)與及實驗,從2017年開始位於馬來西亞古晉的婆羅洲美學實驗室辦了一系列的30天計畫來促進關於婆羅洲美學的各個工藝如出版,紀錄,手作,事件策畫,與及建築藝術等的發展.到目前為止已經累積了4個30天計畫,集結了超過來自德國,英國,義大利,法國,台灣,泰國,印尼,馬來西亞等國的參與創作者。
在建築藝術的方面,婆羅洲美學實驗室從其創立至今集結了的地域內外工藝創新討論得到了不少養分。這些工藝創新的計畫都在深究著婆羅洲的工藝能不能透過設計,創新重新進入到應用品或建築產業當中,這些物件到空間上面的討論,目標都在試探著婆羅洲美學工藝的韌性,其中近期的案例就有 ‘Redesigning Bornean Crafts’(婆羅洲工藝再設計) 與及’ The Intrument’ (器/樂器)這兩個計劃為案例。
婆羅洲工藝再設計-如何就婆羅洲工藝創新發展上面創造區域性對話
20日, 6個設計, 3 國合作
在這個計畫的執行橫跨了近4個月的協調與涵蓋3個地域馬來西亞,泰國,台灣的創作溝通,在6月20日當藝術家們都抵達了古晉這個地方之後,我們在20天的創作於是開始了.在這20天的創作上面我們讓創作者們專注在5種婆羅洲古晉常見的材質-竹,藤,鐵木,鐵與瓷為創新的對象.這些討論在設計師們的20天透過與地方的工匠協調,搭配與合作下, 順利地結合成一系列的針對不同工藝的創新案子,其中這些案子的地方上合作工匠, 大多是都面臨著傳承上的斷層問題. 這些工匠都分別表示了他們所面臨的工藝傳承上面的困境, 並提出他們大部分都是他們從事的行業上的最後一代人. 這些訊息都給聚焦在一個挑戰上-如何讓年輕人對於這些工藝有發展上的興趣. 設計師在設計的時候開始思考如何讓這些工藝可以再設計然並在這裡產生創新.
竹亭 ‘The Instrument’ 項目
這個案子跨越了3地泰國,印尼與及婆羅洲內陸地域去研究, 討論與落實了竹子的可能 。在婆羅洲中盛行的竹子有Auru、Brunei、Tering 這些適合用來建造用的竹子材料。另外其實其他的竹子Bru 與及Abu 可以用在樂器還有食物烹調上面. 即使有這麼多的竹子可能性, 婆羅洲的竹子發展由於其他材料對於市場的壟斷處在一個比較未有太多發展的階段. 在準備的階段, 婆羅洲實驗室在清邁與清邁大學裡的竹建築專家交流與合作,之後從印尼與專門以竹樂器為表演主體的音樂家們Karinding Attack 展開這個竹亭建成後的展演合作。
在頂蓋材料的運用上面,為了去棕葉屋頂的運用,實驗室於是與婆羅洲內原本棕葉技術快消逝的村莊合作,重新找回棕葉用以建築的可能性。這個設計案子的主要任務於是要針對這些滿足不同需要的竹子整合到最後將被用來當表演舞台的設計案當中。除了竹亭的建造工作之外,婆羅洲實驗室也結合了不同的本來漸漸在婆羅洲的工藝,例如重新找到願意編織草屋頂的群落,還有本來漸漸消聲滅跡的竹樂器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