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嘉慧 | 我從事的「建築師」這一行
日期 : 2017-04-01
如果職業有性別形象,我從事的這一行之性別形象長期以來便是男性,即「建築師」是男性的刻板印象未曾動搖。隨著近百年來世界各地越來越多的女性能進入建築學院學習建築與專業知識,並能獨立開業主持設計工作,「女性建築師」(女建築師)被視為有別於(男性)建築師的另一種「建築師」。
滿足好奇心的學習歷程
70-80年代,台灣正處於房地產第一波興建高潮,在我生長的傳統市場周邊一時之間大量興建四五層樓公寓,當時,父母親終日忙於水果販售的工作,只能放我在工地外圍玩耍。雖然我被耳提面命鐵皮圍籬後面是極度危險的場所,可是對一個六歲小孩來說,自然是經不起好奇心的驅使,逕自進出工地自由玩耍,混亂的工地、隨地散落的紅磚,便成為我心中第一層的建築工作印象。與幾個年紀較大的玩伴用沈甸甸的紅磚作為玩具,在工地裡找個不妨礙大人工作的角落,隨意玩起堆疊磚塊的遊戲,這是我上小學前重要的記憶。
國中時,相較於工藝課的實作樂趣,我始終難以忍受家政課的內容,直到一堂認識家屋的平面圖的課才讓我覺得有點興趣。老師講課的本意是要我們學習成為人婦的同時還必須協助另一半去判斷如何購買好房屋。老師詳細講解如何從認識圖面基本符號到對應家俱配置,同時運用各種空間案例照片,讓我們開始認識平面圖與空間品質及使用之間的呼應關係。不過,並不是如何購買房子與判斷案例照片的美醜引起我的興趣,而是平面圖上的資訊與實際房屋之間的對應關係,竟能連結空間與生活的想像,這應該是我與建築的第一次連結。當時,我還曾搭著大姨丈的新型喜美路過辛亥路,停在朱祖明建築師設計的兩棟巧克力色大樓前,大姨丈跟我解釋「建築師」到底在做什麼。「就是畫圖的吧!」我當時就這麼認知; 覺得是個能將想法透過圖紙實踐為真實的呈現應該是個十分滿足的過程。因此,當下就確立自己的興趣是建築。
聯考制度下,原本以為會進入高職的室內設計裝修科系,因為考試成績還不差,尚能進入理想中、位在宜蘭頭城的建築專科學校學習。當時我遇到的老師是模仿包浩斯教程,以形式練習的基本設計課程作為學習的起步,之後又有留日回國的老師,教授建築製圖等基本課程,嚴謹不准苟且的作業要求,讓我學習建築製圖時一再重畫圖、練妥工筆與工程字後才敢交出去,而我最期待的設計課,是轉學到台北的學校才開始的。我總是記得自己以板狀的垂直水平元素,笨拙的搭構完成的第一個作品-「賞鳥小屋」,這算是我的建築人生的第一個設計作業作品。專科時期滿了18歲的那年,因為有了開車的機會, 享受課業壓力之後的自由,到處移動在台灣各地旅行,成為了當時那幾年的學生生活最重要的課餘活動;之後由於對課業並不努力也不順利,專科畢業時是以全國倒數吊著車尾的名次考上台中的科技大學。而當我讀了一年的科技大學後,再次面臨插班傳統大學或繼續就讀科大與否的選擇,當下決心再轉入淡江建築。當時的淡江建築的老師皆是留學回來的45歲以下年輕老師,加上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整體社會氛圍,敢做敢批判又願意投入創新思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充分獲得學習的自由,這一點影響我最大。
從畢業到開業
2001年淡江建築畢業後,出於對建築設計執行工作內容的好奇,以及求學時,分別在大型事務所與工程顧問公司的實習經驗,自信可以勝任建築設計師一職,我便選擇進入一家只有4個人的小單位、什麼事都得自己來的建築師事務所。兩年半的工作經驗,讓我幸運的在26歲時就能看到自己主導設計的兩所學校完工。在當時的建築師老闆的鼓勵之下,我開始投入建築師的職業考試。另一方面,受到大學老師的影響,想要出國一探何謂西方建築教育,便同時準備申請出國。辭掉工作後,度過了四個山居歲月的寒暑,總算才讓我踏上倫敦留學之路。
2008年全球經濟蕭條,完成碩士學位的我決定返台繼續我的建築歷練。經過了幾輪面試之後,我決定進入知名建築師的設計公司,想要了解不同的事務所執行方式。同一時間,我也與學校聯繫,幾個月後,在公司的允許下,我便開始到校兼任教學。返台工作的第二年,有感於寄人麾下做設計的條件與獨立開業不同,與我的偶像老闆商談後,他即大方的將當時我手上的專案移轉給我開業的事務所,讓我有個開始。2010年起,兩年內大小競圖參與不停,獲得不計其數的第二名,總算在桃園有個無人要做的大雜項案給了我機會,自此,事務所的人員任聘與管理開始走向微型制度化。
201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 我的大學同學轉介案子給我,是他們大型事務所因不敷成本無法承接的小住宅建築案,至此我才開始有了第一個新建工程設計案。接案當下並沒有考慮基地位於台東都蘭是那樣遙遠,只單純想把案子好好執行完成。怎料,在細部設計與預算書圖完成的階段還沒有營造廠願意承接,幾經了解才知,除了是基地太過偏遠之外,也由於營造廠尚未與我熟識,在討論設計內容的過程中就被認為這個「女性建築師」其實很難搞,他們不了解這樣的難搞只是專業的堅持態度。竟因此耗時一年在找尋施工單位,就在建照即將被廢除的時候,總算有台東當地一家營造廠認為「都蘭_詩篇 23」是個設計圖說內容交代詳實的案子而願意承接,終於在2014的6月順利開工。因為是事務所第一個建築工程案,我把握工地現場學習的機會,在施工過程中,安排每二週去一趟台東都蘭,我早已習慣工地的混亂。據說,營造廠在我進入工地之前都會特別要求當地的原住民勞工穿著上衣或至少披著安全防護背心以示尊重,感覺上這是營造廠因應監造單位的權威之外,還基於建築師是「妳」而做的動作。
2013年4月,我在金門取得社會福利建築類型的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機會(金門日間照顧中心),從那時起,由當時老人建築專業前輩與社會福利業界的營運顧問專家的牽引之下,我有機會得以立足在建築設計上透過不同方向的視野,學習著不同領域的思考。2015年12月『都蘭_詩篇 23』的建築工程完成九成進入室內與景觀裝修整合工程之後。2016年初,我再定位了事務所的方向,期待透過專注於「建築類別」的專業設計,為這種社會福利建築類型注入我所認知的空間新型態與建築企劃的研究,並透過建築設計改進現有台灣照護空間普遍品質不良的現況。
結論
我從回顧自己的求學與工作經驗,反思性別與建築師執業的關係,大概是在建築師法定開業的基本執業架構下,建築師的法律責任同時伴隨著某種權威,已逐漸把性別與建築師之間的議題模糊化了。我也許是幸運的,並不需要特別去面對性別差異而遭遇任何執業上的壓力,但我對取得業務的企圖心,比較起身邊的男性建築師,的確較少。性別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專業上的限制,當然也不見得佔有絕對優勢。專業本身應該是知識加上技能的累積,社會責任的認知與貢獻。專業是在互信的基礎上,遇到溝通衝突能不退卻、不妥協,甚至在工地現場,因為性別劣勢,無法立刻建立層級權威的狀況下,還能透過專業表現,獲得業主的信任與營造廠的尊重,這才是我著重之處。
對於以男性為主、各種積習已久的建築產業習慣,雖然是女性進入建築界從事設計工作的既存壓力,我仍樂觀期待建築是個人自主的選擇,建築師有不被貼上各種標籤的自由,持續奮鬥下去。即使,女性建築師必須是一種特別標註的「建築師」類型,我相信那決不會是與深化建築專業討論脫離的分類。
[1] 作者通訊:archizlin@gmail.com
滿足好奇心的學習歷程
70-80年代,台灣正處於房地產第一波興建高潮,在我生長的傳統市場周邊一時之間大量興建四五層樓公寓,當時,父母親終日忙於水果販售的工作,只能放我在工地外圍玩耍。雖然我被耳提面命鐵皮圍籬後面是極度危險的場所,可是對一個六歲小孩來說,自然是經不起好奇心的驅使,逕自進出工地自由玩耍,混亂的工地、隨地散落的紅磚,便成為我心中第一層的建築工作印象。與幾個年紀較大的玩伴用沈甸甸的紅磚作為玩具,在工地裡找個不妨礙大人工作的角落,隨意玩起堆疊磚塊的遊戲,這是我上小學前重要的記憶。
國中時,相較於工藝課的實作樂趣,我始終難以忍受家政課的內容,直到一堂認識家屋的平面圖的課才讓我覺得有點興趣。老師講課的本意是要我們學習成為人婦的同時還必須協助另一半去判斷如何購買好房屋。老師詳細講解如何從認識圖面基本符號到對應家俱配置,同時運用各種空間案例照片,讓我們開始認識平面圖與空間品質及使用之間的呼應關係。不過,並不是如何購買房子與判斷案例照片的美醜引起我的興趣,而是平面圖上的資訊與實際房屋之間的對應關係,竟能連結空間與生活的想像,這應該是我與建築的第一次連結。當時,我還曾搭著大姨丈的新型喜美路過辛亥路,停在朱祖明建築師設計的兩棟巧克力色大樓前,大姨丈跟我解釋「建築師」到底在做什麼。「就是畫圖的吧!」我當時就這麼認知; 覺得是個能將想法透過圖紙實踐為真實的呈現應該是個十分滿足的過程。因此,當下就確立自己的興趣是建築。
聯考制度下,原本以為會進入高職的室內設計裝修科系,因為考試成績還不差,尚能進入理想中、位在宜蘭頭城的建築專科學校學習。當時我遇到的老師是模仿包浩斯教程,以形式練習的基本設計課程作為學習的起步,之後又有留日回國的老師,教授建築製圖等基本課程,嚴謹不准苟且的作業要求,讓我學習建築製圖時一再重畫圖、練妥工筆與工程字後才敢交出去,而我最期待的設計課,是轉學到台北的學校才開始的。我總是記得自己以板狀的垂直水平元素,笨拙的搭構完成的第一個作品-「賞鳥小屋」,這算是我的建築人生的第一個設計作業作品。專科時期滿了18歲的那年,因為有了開車的機會, 享受課業壓力之後的自由,到處移動在台灣各地旅行,成為了當時那幾年的學生生活最重要的課餘活動;之後由於對課業並不努力也不順利,專科畢業時是以全國倒數吊著車尾的名次考上台中的科技大學。而當我讀了一年的科技大學後,再次面臨插班傳統大學或繼續就讀科大與否的選擇,當下決心再轉入淡江建築。當時的淡江建築的老師皆是留學回來的45歲以下年輕老師,加上第一次政黨輪替的整體社會氛圍,敢做敢批判又願意投入創新思考的學習環境,讓學生充分獲得學習的自由,這一點影響我最大。
從畢業到開業
2001年淡江建築畢業後,出於對建築設計執行工作內容的好奇,以及求學時,分別在大型事務所與工程顧問公司的實習經驗,自信可以勝任建築設計師一職,我便選擇進入一家只有4個人的小單位、什麼事都得自己來的建築師事務所。兩年半的工作經驗,讓我幸運的在26歲時就能看到自己主導設計的兩所學校完工。在當時的建築師老闆的鼓勵之下,我開始投入建築師的職業考試。另一方面,受到大學老師的影響,想要出國一探何謂西方建築教育,便同時準備申請出國。辭掉工作後,度過了四個山居歲月的寒暑,總算才讓我踏上倫敦留學之路。
2008年全球經濟蕭條,完成碩士學位的我決定返台繼續我的建築歷練。經過了幾輪面試之後,我決定進入知名建築師的設計公司,想要了解不同的事務所執行方式。同一時間,我也與學校聯繫,幾個月後,在公司的允許下,我便開始到校兼任教學。返台工作的第二年,有感於寄人麾下做設計的條件與獨立開業不同,與我的偶像老闆商談後,他即大方的將當時我手上的專案移轉給我開業的事務所,讓我有個開始。2010年起,兩年內大小競圖參與不停,獲得不計其數的第二名,總算在桃園有個無人要做的大雜項案給了我機會,自此,事務所的人員任聘與管理開始走向微型制度化。
2011年一次偶然的機會, 我的大學同學轉介案子給我,是他們大型事務所因不敷成本無法承接的小住宅建築案,至此我才開始有了第一個新建工程設計案。接案當下並沒有考慮基地位於台東都蘭是那樣遙遠,只單純想把案子好好執行完成。怎料,在細部設計與預算書圖完成的階段還沒有營造廠願意承接,幾經了解才知,除了是基地太過偏遠之外,也由於營造廠尚未與我熟識,在討論設計內容的過程中就被認為這個「女性建築師」其實很難搞,他們不了解這樣的難搞只是專業的堅持態度。竟因此耗時一年在找尋施工單位,就在建照即將被廢除的時候,總算有台東當地一家營造廠認為「都蘭_詩篇 23」是個設計圖說內容交代詳實的案子而願意承接,終於在2014的6月順利開工。因為是事務所第一個建築工程案,我把握工地現場學習的機會,在施工過程中,安排每二週去一趟台東都蘭,我早已習慣工地的混亂。據說,營造廠在我進入工地之前都會特別要求當地的原住民勞工穿著上衣或至少披著安全防護背心以示尊重,感覺上這是營造廠因應監造單位的權威之外,還基於建築師是「妳」而做的動作。
2013年4月,我在金門取得社會福利建築類型的新建工程規劃設計機會(金門日間照顧中心),從那時起,由當時老人建築專業前輩與社會福利業界的營運顧問專家的牽引之下,我有機會得以立足在建築設計上透過不同方向的視野,學習著不同領域的思考。2015年12月『都蘭_詩篇 23』的建築工程完成九成進入室內與景觀裝修整合工程之後。2016年初,我再定位了事務所的方向,期待透過專注於「建築類別」的專業設計,為這種社會福利建築類型注入我所認知的空間新型態與建築企劃的研究,並透過建築設計改進現有台灣照護空間普遍品質不良的現況。
結論
我從回顧自己的求學與工作經驗,反思性別與建築師執業的關係,大概是在建築師法定開業的基本執業架構下,建築師的法律責任同時伴隨著某種權威,已逐漸把性別與建築師之間的議題模糊化了。我也許是幸運的,並不需要特別去面對性別差異而遭遇任何執業上的壓力,但我對取得業務的企圖心,比較起身邊的男性建築師,的確較少。性別對我而言,從來不是專業上的限制,當然也不見得佔有絕對優勢。專業本身應該是知識加上技能的累積,社會責任的認知與貢獻。專業是在互信的基礎上,遇到溝通衝突能不退卻、不妥協,甚至在工地現場,因為性別劣勢,無法立刻建立層級權威的狀況下,還能透過專業表現,獲得業主的信任與營造廠的尊重,這才是我著重之處。
對於以男性為主、各種積習已久的建築產業習慣,雖然是女性進入建築界從事設計工作的既存壓力,我仍樂觀期待建築是個人自主的選擇,建築師有不被貼上各種標籤的自由,持續奮鬥下去。即使,女性建築師必須是一種特別標註的「建築師」類型,我相信那決不會是與深化建築專業討論脫離的分類。
[1] 作者通訊:archizli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