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分享

「我們的工作天」2020 第一彈 《夏日曬書也黑皮》

日期 : 2020/07/01 - 2020/08/26

「我們的工作天」2020 第一彈
《夏日曬書也黑皮》
女建築家的小周末
夏日周三曬書趴~
主辦: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WAT
協辦:田園城市生活風格書店
地點:10491台北市中山區中山北路二段72巷6號1樓
入場費:無定價,歡迎小額贊助WAT持續籌辦夏日曬書。預約表:(座位有限,須事前報名) https://reurl.cc/pdjEd8
洽詢Email:wataiwan.society@gmail.com
洽詢電話:(02)23517716(Miss 馮)
追蹤活動相關訊息詳見
WAT官網:www.wataiwan.org
WAT fb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Taiwan/

活動策畫 : 林欣蘋 + 許麗玉
主視覺設計 : 蔡明穎建築師事務所



【WAT七月曬書單】□敬請持續追蹤WAT八月曬書單□

  • 7/1 (三) 夏夜19:00-21:00        ⊕本場活動於一樓,席位限定15人⊕
曬書:《台北步登公寓》(2018)
作者:林君安
與談人:林欣蘋│戴嘉惠建築師事務所協同主持人
簡介:於台北發跡的無電梯舊公寓,台北最普遍的住宅類型從何而來? 台北垂直化的鄰里原型,這般日常、平凡、形式過於普通、融合在街景中的台北公寓是「理想的都市環境」?作者將以發掘台灣住宅史為題,分享寫作的源起與女性身分的關係。

  • 7/8 (三) 夏午15:00-17:00        ⊕本場活動於一樓,席位限定10人⊕
曬書:《古蹟入門》(2018。增訂版)
作者:俞怡萍    (共同作者:李乾朗)
與談人:林雅萍│一元創合設計建築師
簡介:台灣古蹟的各種類型反映了不同時代的生活方式與社會組織,並有其發展特質,古蹟是立體的歷史書寫,本書以觀察與認識的撰寫初衷,在古蹟與讀者之間構築橋樑,希望透過歸納與分析方式引領讀者閱讀台灣的建築文化。作者俞怡萍是50年代出生的台北人,大一參觀古蹟修復時就立下投入老房子研究的心志,本書也是奠基於作者投入古蹟調研逾40年的工作故事。

  • 7/8 (三) 夏夜19:00-21:00        ⊕本場活動於一樓,席位限定15人⊕
曬書:《結構實境》(2019)
作者:杜怡萱
與談人:白千勺│九典聯合建築師事務所資深設計師
簡介:育有一貓一鳥的成功大學建築系結構老師寫了這一本結構教學書,但不是你想像的那種補習班考試用的結構教科書,而是巧妙引導讀者思考:「如果數字和公式不是學習結構的唯一方式,那麼還能夠是什麼?」本書記錄了作者從2010年開始,為了提高學生對結構的學習興趣,所進行一系列跳脫傳統的結構教學與研究活動。她選擇以建築系學生習慣的實作方式,帶領學生從親身體驗的角度領略結構,開啟對這門學科的好奇和理解,並創造出結合力與美的豐碩成果。

  • 7/15 (三) 夏夜19:00-21:00        ⊕本場活動於一樓,席位限定15人⊕
曬書:《起造一個家》(1997)
作者:李綠枝
與談人:林芳怡│欣建築/欣講堂資深總監
簡介:1993年起,美麗的蘭陽平原上聚集了一群有志之士(仰山文教紀金會)推動宜蘭民居的改造行動—宜蘭厝活動,試圖探索一個民眾與專業界能共許的「宜蘭厝」原型;但這個願望終究無法達標,似乎無法在多元的現代社會裡找到共同認可的形式。作者李綠枝建築師以「宜蘭厝」出發,企劃這一本小朋友也看得懂的專業書,一家人共同討論、參與起造一個家,她相信這才是「家」的核心文化。《起造一個家》更想喚起讀者對居住環境的關心,激起用心營造家園的意願,並進一步獲得改善居家環境的能力。

  • 7/22 (三) 夏夜19:00-21:00        ⊕本場活動於地下室,席位限定25人⊕
曬書:《時速五公里之前的城市》(2019)
作者:林宛蓁
與談人:黃少妤│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簡介:高雄,臺灣第一大港,是一座從無到有、填海造陸的人造城市;20世紀初開港後所出現的商行民宅,是綜合都市計畫、機能使用、文化影響,出現的獨一無二建築型態。年輕建築師林宛蓁仔細爬梳這些歷經歲月淘洗的建築類型(building typology)與都市型態學(urban morphology),幾年城市研究與老屋調查,試圖開展出南臺灣的熱帶港灣城市空間學。

  • 7/29 (三) 夏夜19:00-21:00        ⊕本場活動於地下室,席位限定25人⊕
曬書:《現代性的魅惑 : 修澤蘭與她的時代》(2019)
作者:殷寶寧
與談人:吳南葳│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建築系助理教授
簡介:建築學者殷寶寧歷經十多年書寫,從修澤蘭的個人生命史詮釋其建築實踐的表現形式、建築風格與意義內涵,並試圖在以男性建築師為支配性地位的建築專業領域裡,尋覓女性建築師的身影與作品軌跡,重新檢驗歷史觀看角度,並重構其作品之歷史性與時代意義,同時提出對臺灣當代建築現代化論述貧瘠的反思。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