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女建築家學會

分享

《蘋果日報》即時論壇|邵可霓|台灣女孩日,別讓女孩為高等教育揹黑鍋

日期 : 2018/10/11

刊載於2018年10月11日《蘋果日報時論壇全文連結  

投書原文:

台灣女孩日,別讓女孩為高等教育揹黑鍋
文:邵可霓(台大外文所碩士,現任社團法人台灣女建築家學會執行秘書)

因為爭取女孩受教權而走過鬼門關的女孩馬拉拉,聯合國將10月11日訂為「國際女孩日」,向全世界訴求性別平等、女孩受教權與人身保護。反觀今年是第五年的「台灣女孩日」,台灣做了什麼?「高等教育」一向是被認為同樣有助於培力女孩、男孩們的自主能力,但在學歷被通膨化的時代,高等教育文憑對男男女女的職場薪資,是否仍同樣含金?學歷又為何貶值?

聯合報曾於今年6月15日編譯刊登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南西.尼米(Nancy S. Niemi)於4月公開的提問與見解[1],台灣的報社編譯後標題為〈美學者:民眾為何不信任高教?因為大學太多女生〉[2]。筆者取得原文比對台灣的報社譯文後,發現該篇報導誤讀、誤譯及漏譯了原文重要的批評,致使該篇報導編譯內容與原文意旨背道而馳,筆者於台灣女孩日提出意見,盼能以正視聽,並提醒公眾媒體編譯外文應更謹慎。

首先,「大學太多女生」是原文標題提問起點,原文內容的完整提問應是:「美國女性經百年努力爭取進入的高等教育為何貶值了?」作者南西.尼米指出學歷的價值緊連著就業市場,因為就業市場的性別結構僵化、不平等,女性想找到好工作,須有更多更好的學歷,卻非男性競爭者必備的,她說:「大學文憑形同女性才會被課的稅」。此外,造成(白人)男學生離開大學校園的關鍵,並不是增加的女學生人數,而是社會權力的性別結構。南西.尼米指出原本為培養(白人)男孩設計的高等教育中,女孩卻明顯表現傑出,而(白人)男孩不具優勢。

然而新創市場崛起後的結構,例如:男性主導的科技業崛起,透過行銷無大學文憑的(白人)男神偶像,暗示一種特有男子氣概的職業再興、大學學歷不是成功者的必備品,特別對白人男孩而言,意味著可以拋下大學這個早被昔日的弱勢者佔據的競技場。
南西.尼米指出:「男性獨享的職涯繞路法,正是害大學文憑貶值的最後一根稻草…高等教育逐漸限縮為雙軌制:女性必須上大學,男性則可以從其他管道獲得就業憑證。」而「等同學力證照越發形成大學教育外的可行選項──但限定男性。同樣是藍領階級,就業市場給男性跟女性不同回報:男性擔任的警察、建築工、汽車技師等,被視為職涯;女性占多數的美容與辦公室管理等證照,卻被視為低階。」

高等教育曾經是個美國夢,今日呈現的現實卻非人人享有性別平等的待遇,這才是美國的大學表面上失去社會信任的現實面。遺憾的是報社編譯誤譯、漏譯了原文結論,原文原意是:「女性取得大學學歷創造性別平等並非事實,而男性無論有無大學文憑,仍有權力不平等的形塑我們的生活。除非停止將性別平等看成男性比例縮減,否則女性將一直處於弱勢。」

在美國,「教育作為社會平等的槓桿,已嚴重失能」,在台灣,從教育部統計數據來看,近10年大專校院女學生占全體比例穩定上升(106年為50.6%),然而大學的男女學生人數比相近,不應該簡化視為社會已達性別平等的指標,甚至高等教育是否促進了社會的性別平等,須要更仔細檢視與探討。期盼教育部以美國為戒鏡,除了照慣例舉辦「臺灣女孩日海報暨主題標語比賽」的節慶宣傳活動,更該及早正視大學文憑被貶值化的現象中,尚未解除的性別差異待遇之社會結構問題,別讓女孩為高等教育揹黑鍋。

[1]南西.尼米教授於《高等教育記事報》(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的全文連結:https://www.chronicle.com/article/Why-Does-the-Public-Distrust/243114
[2]聯合報報導全文連結:https://udn.com/news/story/6813/3199987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