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城 II 《另一種現場:建築講座×走讀》花園新城
Date : 2025-04-26
2025.4.26, 2025.5.3
首場:花園新城──像生活在大花園裡一樣
家—城 II 《另一種現場:建築講座×走讀》系列,第一站「花園新城」兩次活動由姜樂靜建築師為我們分享花園新城規劃與當代居住議題,並由現居花園新城的吳佳欣建築師為我們走讀導覽、一窺生活的場所。
突如其來的加開場次,係因活動報名表單一釋出便迅速額滿,後來不斷收到大家熱情詢問候補、擇日再辦的可能,盛情難卻之下,學會決定直接加開隔週的場次,提供主動詢問的大家都能參與。很榮幸兩位講師都非常支持、樂意連續陪伴我們。
也因為如此,讓我們在悠悠春日的下午,體驗到難忘的陰雨綿綿與晴空萬里兩種表情的花園新城社區。
講座中,姜樂靜建築師邀請我們一起「神入修澤蘭」,穿梭在修澤蘭近60年前所規劃的理想家園,搭配當代建築所探究的「宜居」與理想,即便跨越了半個世紀,原來我們關注的始終如此類似──「共居」、「自然」、「身體尺度」。姜樂靜建築師詳盡地介紹修澤蘭女士對花園新城的規劃,多元且新穎的住宅形式是如何順應、轉化運用山坡地的特性,蜿蜒的車道中貫穿著以人為本的道路規劃,隱身在花園的家兼顧舒適和美景,與自然交疊共融。
姜建築師也分享自己與修女士、傅先生的相遇,在成長過程中深受其作品薰陶,輾轉進入東海建築,研究所時期甚至因撰寫花園新城的小論文,致信修女士的種種。在兩人的執業歷程中,所面臨的課題也有著微妙又有趣的連結,姜建築師定義她與修女士的共同角色──「時代的人物」,順應時代的課題:國民政府遷台與九二一震災,不約而同致力於推動學校建築、住宅社區、公共建設等場域,同時關注於建築之中如何延續技藝、文化的承繼,向世人傳遞信念。
她分享「新城車站」的設計過程,因鄰近太魯閣國家公園,作為觀光人潮往來的據點,將車站定義為「美術館」。將藝術家馬白水於1999年創作的《太魯閣之美》重製於車站的玻璃帷幕之上,經過融燒與窯燒玻璃技藝的評選、結構系統的審慎思量,才足以完整大型公共藝術的最終呈現。另一個公共藝術作品,則來自賽德克族的藝術家林介文所創作的Elug Tminun「織路」,繁複疊加的織布敘述著族人遷徙的歷史,及群體的生命力。而建築師在這之中的角色,即是連結工程與藝術技藝之間的實踐家,一如楊英風之於修澤蘭,姜建也在執業過程中不斷地提醒、豪氣地給予當代更多對空間的美好想像。
帶著餐點,我們跟隨居民講師吳佳欣建築師的腳步,開始走讀:尋找修澤蘭。在社區房仲的協助下有幸參觀到涵碧樓中剛清出的住家空間,以及教友熱情接待的新城教會;講師更分享開箱自己在山莊階梯住宅中真實的使用情境,充滿設計感的居住空間與山壁共構在一起。最後來到優雅大器的聽濤館遙望山谷,彷若仙境,一回頭踏著林間的階梯,又回到初到的圓環。
兩次活動一天陰雨雲霧、一天晴空萬里,讓我們得以收集到雲霧繚繞與春光明媚的花園新城,還能同時享用社區夥伴熱心準備的手作麵包與咖啡,沉浸式體驗花園新城的理想生活面貌。
感謝所有的相遇及熱情款待。
相關連結:
《另一種現場:修澤蘭》特展:
https://event.culture.tw/mocweb/reg/NTM/Detail.init.ctr?actId=40282&utm_source=moc&utm_medium=query
《島嶼煉石記》新書發表會影片全記錄: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II7xbTO7CA
台灣女建築家學會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WATaiwan/?locale=zh_TW